电视剧·描绘当前新形势下的军旅故事

   刊发时间:2017-08-01  

许森:军事题材影视剧应更具“科技范儿”

影视剧是国家形象最直观、最易传播的文化载体。美国好莱坞大片无不承载宣扬美国精神的使命,影片中高素质的军人和超先进的武器装备无不表达一个观点,即美军不可战胜。如《超级战舰》《变形金刚》《壮志凌云》等电影中,美军的核动力航母、“猛禽”战机、“伯克”级驱逐舰均出现在影片中,甚至还在研制的电磁轨道炮都在影片中正式列装。这些高科技尖端武器装备充满创新创造,诱发遐思想象。

  综观我国军事题材影视剧、动漫等,高科技元素含量少、缺乏创新思维、与高新科技迸发的时代缺乏对接是一个通病。网络作战、无人作战、智能作战、全维战争等新技术手段快速混合发展,作战样式和战争形态正在快速变化。而我们的创作人员却一遍遍“翻家谱”,总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战争中找故事,“老套路、老战法、老武器”反映老题材,少有触及现代战争。

  当今的高科技装备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的影视中却鲜有展示和作为。近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加快更新换代,解放军威武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越来越受到世人称道。但在影视作品中展示我军风貌和战斗力的手法仍然老旧,特别是高科技装备鲜有展示和作为。有的影视创作人员可能以保密为借口回避,但创作人员不懂高新科技,不重视军事思想引领,不懂技术决定战术的道理,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

  军事题材影视剧既有娱乐成分,更有时代烙印,不仅有助于提升观众的人文素养,还应提升科技素养、引领创新思想。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处于文化传播前哨的影视剧理应承担这一使命。

  我们常说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而高科技成果的展示就是重要手段之一。将高科技元素嵌入影视剧,往往比用传统的报刊、图书方式更易被人接受。更何况,高科技装备在影视剧中运用不仅是展示,充满先进军事思想和高新科技的影视剧还有启迪功能。电影编导最适合充当军事领域、军事思想的“瞭望者”,有时甚至能给武器装备设计者带来灵感。

  如果说,影视以巨大的传播力和感召力成为大众文化的重镇,那么军旅影视不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凡是以战争、军事、军人等为主题或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都不仅仅是摇旗呐喊的动员、营销文化的媒介或输出价值的工具,它聚焦的对象是军人、军营和军事行动,传递出的是整个民族的自信力、世界观和认同感。

  对今天的影视剧来说,创作空间可谓巨大。尽管我军不像有的国家军队那样频繁打仗,但通过其他方式提高现代军力也是重要手段,比如实兵对抗演习、围绕“陆海空天电网核”而建立的战争实验室、运用兵棋系统“预实践”功能推演战争的手段等等,这些同样充满着玄机迷障、险象环生、刀光剑影,都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影视界呼唤有血性、有精神、有科技含量的优秀军旅影视作品。(作者是国防大学科研部编研部部长)(环球时报)

军事题材电视剧:高歌猛进中的思索

  八月,军人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十送红军》《神犬奇兵》《地火》《战长沙》火热来袭,让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近年来,在影视产业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量和收视率都交出了可喜的数据,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最为稳定的类型之一。然而,艺术创新薄弱导致的简单雷同、机械复制以及粗制滥造、戏说历史等问题,则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军事题材电视剧在高歌猛进、意气风发之中伴随着矛盾与阵痛,成为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题材选择:谍战剧降温 抗战剧成主体 

  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多样化格局,这种格局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既有《延安颂》《东方》《聂荣臻》《寻路》《陈云》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革命领袖寻路中国、开天辟地的伟业,也有《正者无敌》《血战长空》《十送红军》等抗战题材中将士们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壮举;既有《悬崖》《青盲》《借枪》等谍战剧的波云诡谲,也有《智取华山传奇》《铁道游击队》等经典重拍。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是国家文化政策扶持、时代性社会心理需求、大众审美趣味变化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2009年《潜伏》的成功引发谍战剧热潮,2011年广电总局出台对谍战剧的调控政策,使谍战剧从2011年的27部,直线下降到2012年、2013年的6部、5部。与谍战剧降温相对应的是抗战剧的增加。近几年来,抗战剧在话题与商业上的成功不断转化为新的产业动力,比例年年急剧攀升:2011年军事剧共97部,其中抗战题材50部,占51.5%;2012年,74部军事剧中有48部为抗战剧,占65%;2013年,54部军事剧中抗战剧有41部,占到了76%。虽然近几年抗战剧总量在下降,但在军事剧中所占比例却在不断上升——这就是中国电视观众在换台时发现各个台都在打鬼子的原因。然而,专家预测:未来抗战剧比例可能会稍有下降,但它仍将是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核心题材。

  艺术模式:草根传奇化 人物偶像化 

  近年来抗战题材有两种值得关注的趋势:一是以《民兵葛二蛋》《永不磨灭的番号》《谁是真英雄》《火线三兄弟》等为代表的民间视角的草根传奇热播;一是以《神犬奇兵》《麻辣女兵》《火蓝刀锋》以及《我是特种兵》等为代表的时尚偶像化类型剧受观众欢迎。两种类型作品收视率高、话题性强,艺术上的得与失值得探讨。

  草根传奇基本都是抗战剧,讲述出身草莽的小人物如何成长为英雄,走上抗战道路的故事。事实上,中国军事文学、军事影视历来有传奇化叙事的传统,也培养出了中国观众偏爱传奇叙事的审美趣味,当这一传统与草根人物结合被推向了极致,为剧作突破传统正剧规范化、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可能。草根英雄的幽默、滑稽一面被放大,平凡怯懦、粗豪强硬、越界犯禁的真实一面也得以呈现,这些丰富立体的艺术形象对观众而言更具亲近性,英雄成长过程也更具戏剧性,自然受到观众喜爱。时尚偶像军事剧则可以追溯到2010年空军题材电视剧《第五空间》,其后这种趋势被不断强化,不仅包括《火蓝刀锋》《麻辣女兵》等当代军旅剧,甚至被拓展到《向着胜利前进》《向着炮火前进》等抗战剧中。这些剧作中,军营、士兵形象摆脱了拘谨土气的刻板印象,青春、时尚、帅气、热血、励志,使军事剧呈现出全新面貌,在有效地吸引网络时代青年观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荣誉、责任、使命、担当等正面价值。不论是拓展传统还是艺术创新,草根传奇化、时尚偶像化趋势作为电视艺术的新探索都有存在价值。

  传奇化、偶像化趋势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一些剧作无视历史事实、军事常识甚至生活常识,无限制地夸大、美化甚至神化人物的非凡本领,艰苦卓绝的战争成了无所不能、装酷耍帅的游戏。永远光鲜亮丽的士兵服装,女战士白里透红精心雕饰的面庞等脱离战争情境的恶俗审美趣味占据荧屏,使传奇变成闹剧,革命成为装饰,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当创作被跟风与复制替代,变成廉价的工业流水线生产,艺术及思想的创新则无从谈起。资本力量在“革命”“抗战”等名义的装饰下粉墨登场,通过伪饰历史、拆解历史来追逐利润,这种恶劣的倾向需要警惕。

  传播效果:中国式“征兵大片”正在诞生 

  日益火爆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究竟产生了何种社会效果?不可否认,部分“雷剧”对历史的戏说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军事剧的传播效果还是正面积极的。

  2013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先后走访了20个军区及军兵种部队,针对当前军旅影视作品的创作传播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部队基层官兵对军旅影视作品的文化功效给予了普遍的肯定,85.1%的基层官兵认为当前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具有凝心育智的功能,认为能产生鼓舞士气的形象化教育功能的达到86.7%。调研中还发现,近两年入伍的新兵包括大学生士兵中,许多战士的入伍动机是在《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军旅剧的激发下产生的,广州军区某电子对抗旅甚至还出现过新兵入伍后主动要求转入特种部队并最终如愿以偿的事例。2013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师生就《我是特种兵》的传播效果做了专题研究,以小组访谈形式对55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受访者进行采访,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该剧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自己对军队及军人形象的正面认知。

  虽然《我是特种兵》只是个案,但它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直以来,《壮志凌云》《兄弟连》等好莱坞影视作品作为美军“征兵大片”的案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从《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军旅剧的传播效果来看,当前中国也创造出了自己的“征兵大片”,这是相当可喜的现象。2014年以来,各卫视频道引进或开发的多档军旅真人秀节目,如《星兵报到》《超级女兵》《真正男子汉》《热血真男儿之烈火雄心》《士兵突击Ⅲ》等纷纷亮相。可以说,媒体及观众对军营、士兵以及国防的高度关注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有直接关系。

  军事题材电视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及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对历史及当下进行故事讲述,完成的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我们从近年来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中看到了问题,但看到更多的还是希望。(光明日报 詹庆生)

军事题材电视剧传奇化要适度

  近年来,在影视产业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量和收视率都交出了可喜的数据,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最为稳定的类型之一。然而,军事题材电视剧在高歌猛进、意气风发之中也伴随着矛盾与阵痛,艺术创新薄弱导致的简单雷同、机械复制以及粗制滥造、戏说历史等问题,则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批评。

  目前,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多样化格局,这种格局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既有《延安颂》、《聂荣臻》、《陈云》等以革命领袖为主的历史题材剧,也有《正者无敌》、《血战长空》等保家卫国的抗战题材剧;既有《悬崖》、《青盲》、《借枪》等波诡云谲的谍战剧,也有《智取华山传奇》、《铁道游击队》等经典重拍。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是国家文化政策扶持、时代性社会心理需求、大众审美趣味变化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就近几年看,军事题材电视剧中谍战剧逐渐降温,而抗战剧方兴未艾。2009年《潜伏》的成功引发谍战剧热潮,2011年当时的广电总局出台对谍战剧的调控政策,使谍战剧从2011年的27部,直线下降到2012年的6部和2013年的5部。与谍战剧降温相对应的是抗战剧的增加。近几年来,抗战剧在话题与商业上的成功不断转化为新的产业动力,比例年年攀升:2011年军事剧共97部,其中抗战题材50部,占51.5%;2012年,74部军事剧中有48部为抗战剧,占65%;2013年,54部军事剧中抗战剧有41部,占到了76%。

  近年来抗战题材有两种值得关注的趋势:一是以《民兵葛二蛋》、《火线三兄弟》等为代表的民间视角的草根传奇热播;一是以《神犬奇兵》、《我是特种兵》等为代表的时尚偶像化类型剧受观众欢迎。两种类型作品收视率高、话题性强,艺术上的得与失值得探讨。

  草根传奇基本都是抗战剧,讲述出身草莽的小人物如何成长为英雄,走上抗战道路的故事。事实上,中国军事文学、军事影视历来有传奇化叙事的传统,也培养出了中国观众偏爱传奇叙事的审美趣味,当这一传统与草根人物结合被推向了极致,为剧作突破传统正剧规范化、程式化的模式提供了可能。

  时尚偶像军事剧则可以追溯到2010年空军题材电视剧《第五空间》,其后这种趋势被不断强化,出现了《火蓝刀锋》、《麻辣女兵》等当代军旅剧,这些剧作中,军营、士兵形象摆脱了拘谨刻板,更加青春、时尚、帅气、热血、励志,使军事剧呈现出全新面貌,在有效地吸引网络时代青年观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荣誉、责任、使命、担当等正面价值。不论是拓展传统还是艺术创新,草根传奇化、时尚偶像化趋势作为电视艺术的新探索都有存在价值。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剧作无视历史事实、军事常识甚至生活常识,无限制地夸大、美化甚至神化人物的非凡本领,艰苦卓绝的战争成了无所不能、装酷耍帅的游戏,使传奇变成闹剧,革命成为装饰,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当创作被跟风与复制替代,变成廉价的工业流水线生产,艺术及思想的创新则无从谈起。资本力量在“革命”“抗战”等名义的装饰下粉墨登场,通过伪饰历史、拆解历史来追逐利润,这种恶劣的倾向需要警惕。

  军事题材电视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是国家意识形态及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对历史及当下进行故事讲述,完成的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我们从近年来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中看到了问题,但看到更多的还是希望。(中国文化报 詹庆生)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