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澳门艺术人才访学见面活动搭建艺术之桥

来源: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   刊发时间:2017-04-09   作者:杨威 刘怀彦

搭建艺术之桥

——“传承与创新:中国文联澳门艺术人才访学见面活动”侧记

  伴随着承载澳门访学团的飞机起飞,为期八天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联澳门艺术人才访学见面活动”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传承与创新:中国文联澳门艺术人才访学见面活动”由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澳门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联合主办、甘肃省文联协办,于3月27日至4月3日在北京和甘肃敦煌两地举办,旨在搭建起内地与澳门之间稳固、坚实的艺术之桥,助力内地与澳门艺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此次访学见面活动的主题为“传承与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领域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为访学团成员拓展思路。

  多元之桥

  “这次访学交流活动是继去年的课程完成以后进一步的深造,由于本人是跨界别、多元化的艺术工作者,正好通过此次访学见面活动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操作性。”视觉组成员黄天俊谈及本次访学活动时这样说。

  为实现交流的多元化,访学见面活动除设置讲座、座谈之外,还包含了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蓬蒿剧场、敦煌莫高窟等地的现场教学,及在北京舞蹈学院课程观摩以及与研修院导师和往届校友、中青班学员、敦煌研究院各领域专家的交流活动。正如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张锡海在开班式上对本次活动提出的要求,“跨地域、跨界别、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十分鲜明,有助于大家学学相长,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互通性。”

  伴随多元活动设置而来的则是多元的文化体验、收获与感动。“在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课题学习当中,我了解到了我们在创新时该如何加入中国原素:不单在形式上加入,更要在意念、思想上加入。”聆听了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的讲座之后,舞台组成员李政纳对实现舞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所体会。与蓬蒿剧场艺术总监王翔的交流则为李政纳带来了另一层面的艺术感动,“听到王翔老师的分享特别感动人心,从老师身上学习到如何以生命影响生命。他把艺术定义为公益事业,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他的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而作为本次活动亮点之一的莫高窟现场教学体验也更为学员们提供了一种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在交流之余,也引起了澳门艺术家的文化反思:“如何寻找与获得‘根’?又如何能够从现代艺术中体现属于中国人的文化,从城市的节奏中回望历史?”

访学团在北京舞蹈学院进行课程观摩

舞台组成员参观蓬蒿剧场

视觉组成员参观今日美术馆

  合作之桥

  3月29日晚七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室里传来了阵阵掌声。来自澳门访学团舞台组与视觉组的成员分别同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舞台、视觉艺术领域的学员进行座谈。大家以简洁的自我介绍作为开始,围绕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创造这一主题,分组讨论并洽谈了合作意向。

  舞台组成员陈莦丽表示,与中青班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情况,以及各自对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创造的感悟,讨论也促成了各种合作的可能。视觉组成员唐重回顾座谈:“各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背景和心得,当中包括了不同的艺术门类,如中国画、书法、西画、漆器、瓷器等,会上气氛融和愉快,既增长了见识,彼此亦建立了联系方式,便于今后加强艺术上的沟通和交流。”致力于推进澳门艺术人才与内地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洽谈合作环节为此次访学见面活动搭建了艺术之桥,也让这一艺术之桥能够在不同领域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舞台组成员与中青班交流

  “作为舞蹈团体之一的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与内地产生联系,而中国文联恰恰为我们搭起一个重要的桥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访学团舞台组的洪振宇这样说,而他口中的桥梁作用也正是这次访学活动的希冀所在。作为“传承与创新:2016中国文联澳门艺术人才访学交流活动”的后续延伸服务,澳门一期的铸梦计划,在访学团的感动与对未来进一步交流的期待中落下帷幕,这既是此次活动的结束,亦是搭建澳门与内地艺术之桥一个新的开始。

  (摄影:杨威 王妍峰 刘怀彦)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