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铸梦计划:海外策展亟需提高文化传播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刊发时间:2017-03-31   作者:马李文博

海外策展亟需提高文化传播力

  “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就展览来说,必须研究展览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规律,以及当地的整体艺术环境,甚至对全球文化和艺术机构的动向也要尽可能了解和熟悉。海外策展选择在何处落地是个问题,来自中国的当代展览想真正进入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各大现当代美术馆,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日前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主办的“如何以策展的方式提高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铸梦计划研讨会上,与会者表示。

  据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观察,目前在美国举办的一些大型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集中在联合国、中国大使馆等场所展出。场馆对接方面,作为当代艺术发生的中心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美术馆等现代艺术馆基本上不接纳传统艺术形式,新美术馆的展览甚至没有架上装置只有多媒体艺术,而能接纳民间艺术、历史性文献展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刘礼宾认为,纽约有长期的画廊机制、文化机制和严密的学术系统,中国大量的当代艺术家却在简单模仿这些在西方系统下的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显然不可能吸引外国艺术机构或观众。刘礼宾表示,当代艺术家也应肩负起对外交流的责任,因为他们的语言最有可能和西方发生接触。

  中国美术馆馆员魏祥奇在纽约逛美术博物馆的最直观的感受是“逛不完”,他在美国考察两个月,即使把工作之外的全部时间用上也无法系统地看完展览。“所有美术博物馆的好的策划,皆是基于其自身收藏体系的完备。如果其收藏的作品极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那么围绕这些作品进行的专题策划,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也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时思考更多问题——尤其是其自身的固定陈列与专题策划同时陈列时,会提供给观者深入思考的语境。”魏祥奇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收藏为例,他认为其建立了一个艺术史叙事的线索,300万件藏品展现了从古代艺术到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文艺复兴,再到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艺术,再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现代派,直到20世纪中期战后美术艺术的崛起,呈现的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文化思想史的图景。目前,国内像中国美术馆的典藏国画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等项目都是重新梳理馆藏、进行系统研究的契机,将为以后展览做好充分知识储备。

  独立策展人郭净也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了解对方要什么,再考虑我们能提供什么,以及哪些东西值得宣传。在因地制宜的策展思路和政策导向之外,代表中国价值的作品到外国展览能否成功间接取决于本国策展机构的藏品储备是不是足够巨大,够不够系统。

  对于展览的空间,上海摄协艺术部主任顾晨琳介绍,纽约的艺术家只要找到一个小的空间就可以做展览,因为在这个空间内观众和作品的关系是完整的,而不是非要进到大的美术馆做大展览。“一些国外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很渴望和中国的项目合作,尤其是华人机构,因为他们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在影响周围的社区居民和华人圈,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应该首先抓住这些华人的后代,而不是跳过他们。”顾晨琳建议。

  如果观者也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为什么不把看展的外国观众纳入进来呢?影像中国网的编辑苏月斫提到,当代艺术的背景知识和策展意识是任何单一门类海外策展所必需的,它能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背景和眼界,最直接的就是提供了展览互动性的可能。针对一般性的摄影陈列展,她说:“摄影早就不是以传统照片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影像、一种媒介手段,存在于艺术作品的表达中。更多的艺术家开始不局限于对记录功能本身的思考,转向通过影像作品,探讨多维度、多种可能性的艺术表达。”

  郭净认为,当前国内摄影艺术还是没有很好地融入其他艺术门类,打通古代艺术和现当代艺术,静止展示、动态声频结合的趋势值得借鉴。苏月斫也建议到海外展览能够包含多种艺术媒介,例如平面影像、声音、多媒体、装置等,注重与观众对话,这样能够提出引人思考的语境。

  “策展必须实现国际化。”魏祥奇认为,与此同时需要调整策展人的知识结构,到海外学习是必须的,会增强对自己学术的自信,做研究如果没看过原作就谈批评会气短。看过之后,对于受西方影响的中国作品以及对中国美术史的一些争论会有更广阔的艺术史的视野。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如何以策展的方式提高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铸梦计划研讨会现场

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董占顺讲话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讲话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