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

艺术振兴乡村,校地融合发展

来源:《文联简报》   刊发时间:2019-12-27  

艺术振兴乡村,校地融合发展
——宁海县文联开展艺术振兴乡村工作做法 

  

今年暑期,宁海县文联组织开展艺术振兴乡村校地协同融合设计(宁海)行动。在基层文联组织互动、艺术与乡村的融合、村民源动力的提升、传统文化的提升、农村产业的创富、村容村貌的改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特色的乡村“艺术+”融合新景象。
       一、县文联与乡镇文联的融合,激发联合力
       宁海县文联2016年实现了乡镇(街道)文联全覆盖,全县共有18个乡镇(街道)文联、4个企业文联、11个专业协会、8200多名会员,这支文艺队伍成为宁海文艺工作和乡镇(街道)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基层文联的联袂运作,有效推动了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的有序开展,宁海县文联作为主承办单位,负责高校艺术团队的组织联络和全县设计活动的部署、协调、指导,乡镇(街道)文联负责团队驻村的引领、服务、开展调研、设计讨论等具体工作。活动中,宁海县文联充分调动全县18个乡镇(街道)文联的作用,形成县、乡、村文联和文艺社团互动的工作格局,搭建起高校与村庄的桥梁,共同为艺术振兴乡村作贡献。
       二、艺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融合,激发感染力
       梅林街道河洪村的蔡建祥是根雕协会的骨干,他提出了将根雕艺术作品融合到河洪村古建筑庭院的改造设计上,这一想法得到了宁波大学徐顺毕老师团队的赞同。通过设计理念的不断碰撞,将荒废的古宅变成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网红打卡小院,也使传统古建筑、根雕艺术等文化符号焕发新活力。融合设计,村民不是旁观者,“洋”博士与土专家的理念因“艺术家驻村”而碰撞出五彩的风景。全县的256个民间文艺社团分布在363个村庄中,在此次融合设计行动中,驻村艺术团队用他们的设计思维感染了村民、本地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通过融合设计,不仅在村里留下了一大批作品,更是将设计理念传输给他们,形成了无形的感染力。
       三、艺术与乡村的融合,激发源动力
       通过前期大量的调查摸底,采取菜单式的个性分配,根据各村的现状及文化底蕴,形成需求清单。精心组织对口的高校艺术团队,派驻入村,形成校地协同,村民共同参与的融合设计活动。如前童镇桥头杨村与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团队有机融合,在村口建起了村标和文艺长廊,利用空闲的房子为该村儿童文学作家杨明火建立儿童文学馆,利用该村山清水秀的风景和方孝孺讲学处等独特资源,结合乡村休闲旅游,打造成儿童文学创作基地,让诗和远方结合在一起。
      四、艺术家与村民的融合,激发创造力
       此次暑期融合设计活动不仅让村民参与设计创作,更是教会村民怎样去创新,从依样画葫芦,到对设计图纸提出不同意见,提升了村民的审美情趣,激发了村民的创作潜能,培养出一批乡村艺术家。活动先后确定建立5个乡村艺术馆,创立3个艺术工作室,确定5个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将短期的暑期活动变成了长期合作的校地融合协同发展。校地协同融合设计是这次活动的初衷,凭借村庄优势,挖掘村民的创造力。中国美院艺术团队充分发挥西店镇团堧村的“浙江书法村”的优势,与村民一起共同完成了“百人共书千米红色海岸线”作品,百余村民提笔书画,用书画艺术扮美乡村。大佳何镇葛家村的人民大学艺术团队亦是通过开办培训班、教授村民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乡村艺术家,扮美村庄。
       五、艺术与乡风的融合,激发冲击力
      梅林街道刘三村兰花仙子的传说被宁波大学张玉新老师团队搬上了10米高墙,越溪王干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深深吸引了中国美院艺术团队,他们以此为素材,创作了50余幅油画作品。在校地协同下,把原来的书院建成沧海桑田艺术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艺术振兴乡村,宁海县文联既是具体承办者,又是一线指导者、协调者,在暑期融合设计行动开始前,宁海县文联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深挖当地文化底蕴,在高校艺术团队进驻后,乡镇(街道)、村社和高校艺术团队一起走访村情民意,会同注重整个活动的融合设计,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近所在村的风土人情。
       六、艺术与产业的融合,激发创富力
       在大佳何镇葛家村,村民们坚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村庄的特色和资源,特色、易得、低成本的材料多元利用,花小钱做出特色。在中国人民大学丛教授团队离开后,部分村民一直持续创作,村民袁小仙设计制作了布玩具、毛竹用品10余种,受到游客青睐。吉林、西安、上海等地游客被葛家村的乡村艺术吸引慕名前来,村民将设计好的笋干、桂花衍生品等做成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高校艺术团队通过驻村带来新的理念,带动村庄民宿、农产品、文创产品等发展,更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了艺术振兴乡村带来的红利。此次艺术振兴乡村活动,采用“艺术+”“+艺术”思维,从非遗文化、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现有文化资源中挖掘潜力,从环艺设计切入,调动村民热心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有条件的村大力实施文创产品开发,提升农产品、旅游品等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七、艺术与村貌的融合,激发原生力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团队走进宁海县胡陈乡梅山村后,开展了详细的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村里的卫生死角塘里饼位于垂钓基地的北面,与当地著名民宿“心宿无尘”相接,村委会和村民改造的需求很迫切。高校团队与村里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利用短短几个星期时间,就地取材,优化空间,成功打造了6个优美精致的景观,此后示范村里再无卫生死角,梅山村之美得以全方位展示。县文联组织力量开展对该乡民间手工艺术创作进行指导,箍桶传承人鲍明沛精心创作,《箍桶记》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如今鲍明沛师傅的得心坊艺术馆常常集聚胡陈乡的民间艺人和文艺社团前来培训、展览、交流切磋传统手工艺,这成为胡陈乡一个地标式的艺术人文景点。
       艺术振兴乡村校地协同2019暑期融合设计(宁海)行动将高校艺术设计团队与乡村建设融为一体,与村民组成创新小组,以村庄品质提升、群众生产生活、产业兴旺、文化发展等为目标,根据当地村庄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彰显农村特色、地域特点,促使艺术和产业、环境、生活、文明等充分融合,以艺术创造力提升乡村发展力,从而让艺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