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

墨韵承古风 ——品读画家鲍古风作品

来源:微信公众号书画圈   刊发时间:2017-01-17  

鲍古风 生于安徽,后定居北京。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画展大奖,包括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金奖、全国民族百花奖中国画展铜奖、全国金陵文脉中国画展最高奖等全国性大展。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清溪过林外,篱下采悠然。这种隐世而居,独留内心一片安然的生活状态,是画家鲍古风内心思绪的真实写照,也在他笔下被渲染成一幅幅意境清幽的水墨图景。

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是鲍古风通过写意性的深化来表现的主题。他常常将人物置身于开阔的天地之间,没有宏大的场景设置,也没有繁复的层次构造和精致的装点勾勒。说不上来这究竟是那哪一座山、哪一片水,但就是在这些所有的不经意间,自然流露而出一种朴质的散淡与温雅的情怀。这些场景的营造或许正是画家心中的向往,梦境的折射。他时常在心绪间和笔墨中游走在幽静的山中小道,失神于某一个灯火阑珊的黄昏。画面中缓缓流溢而出的是犹如清茗般的纯朴恬静,笔与墨的相互渗透贯穿着自然天成的气韵。

《采菊东篱》 纸本63x63cm

《独坐看闲云》《采菊东篱》等作品都是以单个人物入画,没有任何身份、环境、时空的交代,整个画面从视觉上达到一种纯净,凝练而出的是与世无争的空远与逍遥。让人不由得想像自己真是画中之人,置身一片自在天地之间,远离现实一切的分繁杂绕,这一刻,便只需让时间停在这里,感受微风的轻抚和泥土的芳香。这样从画境中抽离,恰恰是为观者保留了最大的精神空间,让画意承载着无尽的延伸。

鲍古风不仅擅于用简洁的画面构成营造出一种悠然于物外的空间氛围,他更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笔墨细节来塑造出生动的画面形象。他十分注重画面中人物情感的交流和情态的表露,弱化了环境空间,以整体色调的渲染和人物表情动态的凝练来突出画面主体和传达精神寄语。

《仙山波如镜》 69X138CM 纸本

作品《仙山波如镜》,背景是空灵的沧海漫漫、寂静远山和云雾缭绕,几缕白云舒卷而至,缠绕的菊枝繁茂,神态闲适的仙人手中端一茶杯轻倚其间,好似被白云和菊枝簇拥着置身于这沧海之上,随风浮游。这种看似荒诞的画面所呈现出的正是一份轻如蝉翼而又难以捕捉空远与宁静。

《登舟听箫鼓,波静绕堤沙》 69X138CM 纸本

《登舟听萧鼓,波静绕堤沙》,轻舟何在?鼓声何来?借情入景,而不只是客观的描绘,让画面有了故事,也有了动态,舟或许早已泛在岸边,萧鼓声声分明已在画卷中弥散开来。

对现实的反思与精神空间的追求让鲍古风总是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符号。写意的灵动与洒脱赋予他自在流畅的笔墨精神,表达一种真实而具有抒情色彩的画面语言。

单纯的着色与构图为精神的延展预留了无尽的空间,景致的轻盈勾勒与情态的精妙刻画在线条的交织与色墨的层染中被赋予灵动的意味。神游天外的僧侣、倚石而坐的老者、采菊篱下的隐士、抚琴沉思的文人,变换的场景与形态各异的人物,透过画家笔下清逸舒畅的线条与浓淡干湿的墨色营造出一派闲适安宁的超然意境。

如果说写意文人系列作品是画家对内心自在之情的挥洒,那么佛像系列则流露出画家对信仰的虔诚与崇敬。同样是简洁的画面布景,画家通过墨与色的融合、画面幽静延展的空间感、线条粗糙与细腻的交织,来营造出佛教题材古朴、庄严、神圣的意境。

不同于常规的佛像绘画,鲍古风的这类题材作品不只是恭敬的描摹,他的画纸上的佛像似乎都褪去了一层威严,而凭添一份缭绕的思绪。倚坐于蒲团之上的佛祖,单臂支撑着身体,另一只手托面沉思。眼眸微合,眉心舒朗,置于身前的净瓶也是柳条轻垂,如同在回忆一个久远的故事,神秘而唯美,略带愁绪却又清雅飘逸。

鲍古风笔下的佛像所流露出的还有一份安详与静穆。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线条都蕴含着一种柔和,让观者在注视中内心越发平和,不由自主的被画中所营造的安宁而神圣的氛围感染,释怀和崇敬油然而生。

不管是工笔还是水墨,鲍古风的作品里都蕴含一份空灵之气,这既是画家内心写照又是对客观事物的传神再现,犹如一泓甘泉荡人心脾。

在艺术道路的不断探索中,鲍古风始终保存着内心最纯粹的向往。从超然物外的抒情写意到神圣的佛教题材,鲍古风透过绘画思索本质,直视本真,回归本我。以古拙醇厚之心,绘一片祥和悠然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