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尤存做经验交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刊发时间:2017-02-28  

      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2月28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图为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做经验交流。中国文艺网 周春桃 摄

倾听“想什么”反思 “靠什么”
善谋“做什么” 常问“为什么”

尤存  

  要真正解决当前文联组织联系不紧密、服务不到位、覆盖不全面、基层工作不够强、群众代表性不够广等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对新文艺团体和新文艺工作者的联系和服务工作。

  一、倾听“想什么” ,推动工作向“者”向“界”覆盖。

  上海市文联积极组织调研,倾听文化个体户、新文艺团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求,寻求服务方式的调整与改善,形成对策和措施,通过协会专业委员会加以试行和推广。如杂协以魔术专业委员会为主体,举办业内外人士参与的专业赛事和展事,加强专家与“海漂”的联系;曲协成立相声专业委员会,为近年来大批来沪的外地相声演员提供交流平台、评奖渠道和行业咨询,同时加强南北曲艺界的交流;舞协依托专业委员会开辟“非会员服务平台” ,对不具备现行入会条件的从业者提供参加专业活动的机会,为“圈子外人士”营造“圈子内氛围” 。

  为从组织架构上推动专家协会工作从“家”向“者”“界”延伸,从2013年起,市文联规定协会换届后的主席团和理事会,体制外专业人员必须占一定比例,迄今为止,已有8家协会完成了这一硬指标。同时,赋予协会主席团和理事会更多自主决策权和工作监督权,使专业协会一方面延伸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手臂,一方面构筑“非会员服务平台” ,最终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 。

  二、反思“靠什么” ,推动工作向“深”向“广”拓展。

  作为从“家”到“者”“界”的局域性尝试,上海市文联于2005年就发起成立了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目前会员已达2100余名,其中90 %以上的会员不是“家”而是“者” , 30 %以上不是“体制内”而是“体制外” 。凭借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自身的摸索、创设,“艺联”为会员提供了多项服务手段。一是人才引进,帮助220多名外地来沪演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申办上海户籍;二是资质评估,在主管部门委托下对100多位社会演艺工作者作了中级专业技术水平认定;三是权益保障,在部分用人单位试行会员就业优先制度,拟定并采用《演艺合同书》 ,与有关单位达成会员权益争议协调处理机制协议,迄今已接受咨询70多宗、参与协调解决争议8宗;四是人才推介,以“粉墨佳年华”“和谐心声”两个平台开展会员艺术实践和职业推荐工作,迄今已举办了600多场。

  三、善谋“做什么” ,推动工作向“专”向“精”提升。

  近年来,上海市文联对所属20多家挂靠文化社团作了梳理,要求挂靠社团围绕基层的需求“做出来”“做开来”和“做上来” 。首先,我们在挂靠社团中开展了“达标创优”年度评选,树标杆,推经验,奖优秀,作引导;其次,我们以策划、联络、资助等手段,以“百姓赏艺”“志愿服务”等品牌组织挂靠社团围绕文联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其三,我们着意引导挂靠社团关注在基层新涌现出来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及时加以舆情研判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创意设计者协会对新兴文艺样态的注意力,建立了研究中心和评奖办公室两个专业机构以及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和理论教育5个专业委员会,对各领域冒现的创意设计工作者及时提供“专而精”的咨询和服务。

  四、常问“为什么” ,推动工作向“民”向“群”服务。

  “艺联”的发展前景虽值得期待,但瓶颈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一些开创性的项目尚未得到政策的明确支持,与行政部门或国有单位产生了交叉现象。文联实行行政管办分离后,如何实现对协会的系统化管理与推进差异化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区级文联的情况和挂靠社团的条件相差更大,在指导支持、示范引领、整合运作上难度也比较高。我们必须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真正实现文联组织与当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共振、价值共识、情感共鸣、事业共赢” 。

(尤存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