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十九大代表、哈尼卡传承人苏梅:推动哈尼卡更好地发展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刊发时间:2017-12-08   作者:马李文博

推动哈尼卡更好地发展

——访十九大代表、哈尼卡传承人苏梅

  十九大代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美工苏梅是内蒙古代表团唯一的文艺界代表,也是哈尼卡艺术的一张名片。从北京回到莫旗后,苏梅就投入到十九大精神基层宣讲的工作中。“群众更加关心的是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各项政策,通过传达报告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解答他们的疑惑,我要帮助基层同志们更好地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的精髓,更好地了解新政策、新举措和新任务。”苏梅说。

  十九大开幕的前一天,莫旗当地举办了全旗哈尼卡手工艺展览,展览汇聚了69位民间艺人的373幅作品。苏梅此前为展览做筹划工作,这是当地第一次举办以哈尼卡为主题的展览,以前都是联同其他手工艺进行展示。十九大闭幕后,苏梅给自己定下三个目标:继续挖掘哈尼卡艺术,让哈尼卡更多走进学校、社区,推动哈尼卡艺术更好地发展。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剪纸艺术。在达斡尔语中,哈尼卡是“眼仁”的意思,因为这个古老民族相信每个人眼睛中都有一个“小人”,所以纸偶就被称为哈尼卡。传统的哈尼卡纸偶没有面目,剪纸艺术主要体现在它的头形上,头形是表明它“身份”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女性的头形。苏梅介绍,传统的哈尼卡主要用于达斡尔女孩子都会玩的一种“过家家”游戏,一般是母亲给孩子剪,复演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向上的情景:结婚、串亲戚、采集、狩猎、捕鱼,母亲通过赏心悦目的纸偶教育孩子,同时把达斡尔族传统的服饰、礼仪、习俗寓教于乐,包括孝敬老人、勤劳为荣、邻里相助的伦理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苏梅更加坚定了用哈尼卡的形式传授达斡尔族文化的精髓,“人民的文艺就要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许多传承靠口口相传,所以自身流传下来已颇为不易的精美剪纸图像又是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苏梅说:“由于哈尼卡只需要剪刀、胶水、纸张就可以制作,又很漂亮,莫旗的小学都非常欢迎开设哈尼卡美术手工课。一两堂课就能教会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苏梅经常去偏远山区、社区、学校宣讲,现场教学如果时间短就专门剪纸偶的头部。在苏梅的努力下,从2013年开始,哈尼卡教材进入了莫旗中小学校课堂。

  近些年来,哈尼卡艺人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剪纸讲究心手合一,苏梅发现一些艺术家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发挥主观的东西,“有些基础性的东西还是要有,要不然它就不是哈尼卡了。有人说要用布做得更高档一些,我觉得那是实验性的,哈尼卡还是要有纸的味道。”苏梅坚定地说。课堂上哈尼卡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但是苏梅会通过传承下来的纹样讲解达斡尔族的起源和发展,她给传承人授课时也强调一些纹样不能变化。

  “现在我们有一个哈尼卡的微信群,里面有30个传承人,他们作品形式都不一样。”苏梅认为,传承人之间有竞赛意识,能互相学习,相比起早期的传承,他们见得多了、视野开阔,主观的东西更多了。多年来,苏梅深入偏远村寨抢救、收集哈尼卡技法和作品,做传承人的统计调查,只要见到年龄大的会剪纸的人都会让他们给自己展示一下,除了收集纹样图案,还会采访长辈的哈尼卡是怎么学习传承的。

  小小的哈尼卡视觉上非常吸引人,苏梅的同事已经在制作哈尼卡的玩具和衣饰,苏梅也准备在产业化方面继续拓展哈尼卡的潜力。苏梅表示,希望莫旗能建设一个哈尼卡主题文化公园,让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版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