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塞罕坝以后,感觉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因为作为我一个东北人,看山看书看森林的机会很多,然而这次到了塞罕坝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当地的环境条件很艰苦,但是这些树都是人工林,这些树明显都是人造的林子,而且规模大,品种也比较全,这点给我们美术家感触比较深。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觉,到了这里之后,森林的覆盖面积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因为我们虽然没来过,但听到了原来的一些反应,这个黄土啊沙丘啊等等,可是来了以后一片绿,不管是山山水水,画家们比较震撼,感觉比较深刻,来的当天呢,虽然来了当天坐了八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当天晚上我们7点30分就开始听报告,听了报告后,我们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在场的所有人听了之后都很受震动,先说当年他们创业这种精神,包括六姐妹,老厂长的事迹,还有大学生,青年人,他们放弃了更优越的条件,到艰苦的地方来造林,尤其是有几点,让我们难以忘怀,就是当年来到这里一没有电,二没有路,而且没有水,没有粮食,包括蔬菜啊,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能坚持下来,而且他们在过年的时候,大学封了山,连县城都不能回去,他们心里装着森林,装着人民,为了这一带的建设,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年事已高,平均寿命五十多岁,这在全国来说年龄比较小,他就是劳累,生活艰苦。艺术家下来生活,也必须坚持下来,同时,通过这次这些感人至深的情况之后,我们回去后就像刚才说的一样,创作欲望更加强烈,如何用画笔用中国画的形式,把当地的资源环境,善行地貌,植树造林的丰硕成果和当地人朴实,劳模们当年奋斗的精神,用艺术作品体现出来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回去之后我们要认真的研究,认真的创作,争取拿出好的作品来奉献给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