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徐秋:我对魔术揭秘的认识和建议

   刊发时间:2019-04-03   作者:徐秋

魔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表演者运用特别的设计、特制的道具、错引的技巧以及各种辅助手段,创造出一种“无法识破”的“幻象”,为观众提供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和生动体验。魔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艺术效益都要以“看不出来”(保密)作为前提。

早年,魔术的保密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表演行业的人都知道,魔术师在收拾道具时,谁都不能过去看,偷看也不行,尤其是甲魔术师在准备时,乙魔术师更要把脸撇开;老师在屋子里教学生,其他人也是要躲开的,如若不躲,也是偷门子,夺饭碗,要受人鄙视。对于不知魔术规矩的外行人,魔术师会尽量不让他们看,曾听说舞台表演时有魔术师让自己人把两边侧幕条抓住,阻止后台的人从后边观看,甚至发生过露天表演时,魔术师因观众围坐三面要求主办单位遮挡无果后,愤而拒绝演出的事件。早年的魔术行里也有卖戏法(教戏法)的,但是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演的不许卖,卖的不许演”,变戏法的什么节目都能演,卖戏法的却只能演“仙人栽豆”“巧变烟卷”等小的、不常用的节目,而不能演“罗圈献彩”“变大海碗”等大的、常用的节目,不光不能演,更不让卖。卖戏法的广告上会写着各种节目,看着应有尽有,样样俱全,但就如同做买卖常说的“中外杂货一应俱全”一样,写得多,实际上不能卖的还是不会卖。将传授的节目与演出的节目分开,是平衡泄密和保密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魔术热,先是“看魔术”热,再是“学魔术”热,最后是“揭魔术”热,看着这些变化,魔术师的心情也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从欣喜,到疑惑,到勉强接受,到激烈反对,无休无止的媒体揭秘、网络揭秘以及没有底线的教学光盘、书籍揭秘、不规范的魔术商店和培训班揭秘,引起魔术师一波又一波的抗议,最近,一些年轻人把魔术揭秘当做滑稽表演、在短视频平台博人一笑的做法,再次引起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魔术师们的一致批评。

魔术揭秘形成的原因很多,一是社会上魔术需求增长太快,人们太感兴趣,而新魔术的创作又比较艰难,新人成长速度也比较缓慢,致使许多魔术师饮鸩止渴,把“魔术教学与揭秘”当做“创新”去满足观众。二是信息时代,“技术的民主”遭到滥用,大家的隐私都受到侵害。魔术秘密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传播的太快太广,使得魔术生态遭到破坏。三是太多新人进入魔术圈,有些人没有受到完整的魔术教育,或出于无知或出于私利在工作中公开了不应公开的魔术秘密,影响到顾客和学员对魔术秘密的不尊重态度,导致魔术存在的日常化和艺术上的贬值。

其实,对揭秘者来说,魔术秘密也是最重要的,有“秘”才能有“揭”。海量的揭秘后,他们也将迎来资源枯竭的窘境。揭秘是广大观众、是表演者、是魔术商店、是魔术培训机构等所有魔术关联行业的共同损失。

解决之道是在社会层面继续大力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和机会,让公众明白魔术是一门制造“惊奇”的表演艺术,其艺术魅力很大程度在其神秘性,“魔术揭秘”侵害到他们的文化利益,是艺术活动中的不文明的行为,应当受到抵制和唾弃。代表社会良知的公众媒体也要肩负起这一责任,应拒绝刊载揭秘魔术的内容,多发正向引导观众欣赏的文章,应告知公众,魔术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魔术秘密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过于关注,会窄化对魔术艺术的感受,无法真正体验到魔术带来的惊奇与快乐。

此外在专业层面,要加强魔术行业的内部教育和管理。培养魔术师的大局意识和保密意识,魔术师、魔术爱好者应通过正规的魔术培训途径,接受正规的魔术学习,培养正确的魔术价值观。工作中要遵守魔术师守则,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各个地方魔术商店的经营,在获取正当的商业利益之外,要杜绝无原则地将魔术秘密及专业道具卖给仅仅是对魔术“好奇”的人。

同时,也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魔术艺术的保护力度,在法律、法规、政策上予以倾斜和帮助。

主题推荐/

 大事记/

中国杂技大事记

2020年

2020年7月31日 《中等职业学校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杂技专业课教学指导意见》网络专题培训班线上开班

2020年5月23日 以网络展播形式,中国杂技家协会开展“‘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2020年5月4日 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获第22届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

2020年2月18日 安徽省杂技团《徽风皖韵•顶板凳》获第九届西班牙国际马戏艺术节“银象”奖

2020年2月17日 中国杂技家协会代表团赴西班牙出席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

友情链接

全国文艺家协会

中国作家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中国杂协网 中国视协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 中国文艺志愿者网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网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联系我们

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4层    100083        电话: 010-59759502  网络技术: 010-59759511

京ICP备15001910号-1 版权所有:中国杂技家协会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