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杂技节目的流行与发展
文/何文(大连杂技团)
高空杂技是杂技艺术的一朵奇葩,演员通过各种道具将自己置于高空进行表演,杂技惊、险、奇、美的特点在高空表演中有更加直观和放大的效果。近年来,《绸吊》《空中飞人》《高空钢丝》《秋千》等高空杂技频繁出现在各类综艺晚会和电视选秀节目中,引起全场瞩目和惊呼,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杂技节目之一。
笔者认为,高空杂技的流行与发展是演出场地、道具装置和观众欣赏口味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以《爬竿》《钢丝》《绸吊》三个节目对此做一说明。
一、汉唐广场杂技促竿技进步
爬竿是我国历史久远的高空杂技,春秋时期就有侏儒攀爬矛戟的表演,到汉唐时期发展为攀爬数丈高竿并吊挂多人的“橦技”和“竿木”表演。不仅道具的材质和高度发生巨大变化,更有吉祥的“登高”之意,是将寓意和惊险表演融为一体的技艺,深受观众的喜爱,经常作为宫廷大型演出的开场和高潮。爬竿在民间庙会活动中也很常见。如沂南石刻《百戏图》中的车上竿戏就于演出高潮时出现,敦煌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走在队伍最前方的也是竿上载着四个儿童的顶竿表演。
这一现象主要由于汉唐时期杂技演出规模的扩大。汉代“大角抵”汇演持续64年,唐代流行“设酺”,曾有唐玄宗洛阳街市三天“大酺”的记载。这种广场杂技和大型汇演的兴盛改变了此前百戏表演室内宴乐的传统,将杂技艺术置于一个更大的露天场地,令爬竿的竿木高度和竿上人数增加,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惊险程度。并且还发展出边行进边表演的人载或车载的形式,拓宽了技巧的行为方式和展示空间,令节目技艺更趋独特、精湛。
二、民国大篷演出令钢丝表演走红
在绷直的绳索上行走,汉代已有记载,这类节目古称“走索”,包括水平的横索和倾斜的竖索,节目往往由女演员表演,并在绳下林立刀剑。扬名世界的新疆“达瓦孜”就是“高空走索”的遗迹,表演时和新疆歌舞结合,热闹非凡,观者无不屏息咋舌。近代,随着时间推移与科技进步,走索的道具已经由古代的粗麻绳更新为现代的钢丝绳,产生了软、硬不同的走钢丝节目。鸦片战争后,国外马戏团大规模进入中国,《高空走钢丝》《空中飞人》等都是当时既叫好又叫座的节目。
《钢丝》节目的走红与演出设施的发展变迁密不可分。清末民初,本土杂技人较普遍的表演方式是撂地卖艺及棚圈演出(以布幔围成露天圆形场地)。“走索”在这两种形式中都无优势,上演频率较低。但来华的国外大型马戏团使用10余米高的封闭式大盖篷就不同了,可演出10米高的高低钢丝、十字钢丝等更加新颖和惊险的《高空走索》节目,保险绳的发明和使用更使表演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后本土大型马戏团也纷纷效仿,正是演出场地和道具的进步使该节目的表演高度、固定方式和演出安全性发生了变化,跃升为当时最流行的高空杂技。
三、电视平台掀《绸吊》节目热潮
“皮条”是清代出现的高空杂技,原是用三根长杆搭架于地,从架端垂下皮带供演员抓握缠绕进行的垂吊表演;后改为在室内或舞台的梁上垂下皮带进行表演,发展至今更产生了用电机收放绳带的《绸吊》节目。演出中演员可被快速放到地面或拉到空中,可通过跑动调整距离,在升空过程中大幅摆荡、飘行,将杂技、舞蹈、情节等元素糅到表演中。
近年来,高空《绸吊》节目在演出市场持续走红,一是在各种综艺晚会和杂技剧中,该节目常作为全场演出的高潮段落被编在其中;二是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杂技也多为高空《绸吊》类节目,因吸引眼球,抢尽风头。
笔者曾在《玉兰·爱的世界》剧中担纲绸吊表演,悬吊于空中的绳条道具被替换成绸子后,柔软的材质令表演更加飘逸灵动,风格也从往日的力量感,转向抒情唯美的意境。如今《皮条》《绸吊》已经成为全国各大杂技团的必备节目,一个团内有多组相同节目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观者众多的《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等电视选秀节目中,《绸吊》节目的惊险与唯美令观者过目不忘,在网络空间引发热议。观众渴望看到这样的杂技,电视和新媒体平台也对高空杂技的生产、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