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杂技”的中国化探索——以杂技剧《加油吧,少年!》为例

   刊发时间:2019-11-13   作者:郭云鹏

编者按:跨界融合舞台剧《加油吧,少年!》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湖南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贡献“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湖南省巡演于11月全面开启:11月1日至26日赴湘潭、慈利、株洲、邵阳、长沙等地的中学、大学、社区进行巡回演出,为广大人民送去精神文化大餐。来看杂技评论家怎么评?

 

“新杂技”的中国化探索

——以杂技剧《加油吧,少年!》为例

  日前,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新创杂技剧《加油吧,少年!》在长沙上演。该剧讲述了一名杂技学员小宇在毕业前夕意外受伤,压力和困惑让他对自己的杂技梦想产生了动摇,最终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坚定信念、战胜自我、重返舞台的故事。《加油吧,少年!》采用了时下国际杂坛流行的“新杂技”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在“新杂技”尚未被国内杂技院团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当下,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先前进行“新杂技”节目创作的基础上,又编创出“新杂技”剧目,尤其是进行“新杂技”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新杂技”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迄今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但是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兴起并在全球广泛传播,成为影响世界杂技业态发展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随着中国杂技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商业演出的日益增多,以及新世纪以来中法文化年、中法文化之春等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举办,“新杂技”的创作理念在中国杂技界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

\

《加油吧,少年!》  曾静 摄

  从杂技剧《加油吧,少年!》可以看到,这是一台集戏剧、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为一体的新型跨界表演,“跨界融合”是它的显著特征。该剧以杂技为主体,动作技巧仍是其“核”。但是,它不过分强调杂技的技术难度,而更注重提升戏剧的表达。编创者巧妙地以小见大,通过杂技少年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折射出杂技人追梦、筑梦、圆梦的拼搏精神,充满了正能量。该剧大胆尝试音乐剧的表现手段,采取独唱、二重唱、合唱等形式,为剧情的推进、情绪的表达推波助澜,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剧目参演人员少,演出场地小,灯光舞美简单,道具精炼,有时甚至是无道具的纯肢体表演,都呈现出“新杂技”的鲜明个性。值得一提的是,编导考虑到基础色调偏暗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特别使用明艳色调增加和改变个别人物的服饰及道具,以此来增加反差,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剂”作用,成为剧中的一个亮点。

\

《加油吧,少年!》  孙波辉 摄

  中国的传统杂技以技巧为中心,审美指向超越常人的技能所带来的震撼,有“炫技”之嫌,而往往缺少对“人”和“情”等人文元素的关注。杂技剧《加油吧,少年!》赋予了主题和思想,塑造了角色和情节,通过刻画人物和情节叙事,逐步递进意境和故事的发展,开拓了杂技艺术的主题思想。该剧加大了对更深层次人文精神的关怀,使传统杂技对“人”和“情”的认可不断增强,并更具广度和深度。杂技表演从过去单纯的“技”的展示,转换与提升为对“艺”的表演,使艺术品位和技巧绝活相得益彰,“艺”成为杂技重要的美学意义所在,极大地提高了杂技的审美价值。杂技剧《加油吧,少年!》的创作实践表明,“新杂技”以剧目形式的展现是成功的、可行的,对于杂技艺术实现从“唯技巧”到“重创意”转变,其意义不言而喻。

  杂技以肢体语言表现造型之美见长,而“讲故事”则是杂技的短板。当前杂技剧创作中,表现的主题往往改编一些人们熟知的经典作品或神话故事等。为了“讨巧”,多采用人物和剧情的简单化处理来完成作品主题的构建,对现实题材则鲜少涉及。而《加油吧,少年!》则借助戏剧元素,力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走进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奇而陌生的杂技人的生活,体验杂技少年小宇的内心世界,以此引发观众思索,产生共鸣。同时,也对杂技艺术和杂技事业作了一个“沉浸式”“体验式”的宣传。

\

《加油吧,少年!》 孙波辉 摄

  《加油吧,少年!》在叙事能力、人物塑造、剧情立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对现实题材的关照,实现了杂技艺术的时代表达。剧中所有演员均为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老师和学员,他们演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纯真质朴的本色表演让人觉得亲切而自然,毫无违和感。杂技艺术如何实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杂技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加油吧,少年!》的出品,在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需求,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作理念,塑造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主题杂技形象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杂技”源自法国,这一新型的杂技艺术表演形式有着很强的实验性。从以往引进中国的国外“新杂技”节目和剧目来看,有的作品或抽象晦涩,或深奥难懂,中国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加油吧,少年!》在创作之初就对“新杂技”进行了中国化处理。他们启用中国导演,应用中国思维,再结合西方的手段来完成这部作品。面对“新杂技”,他们没有机械操作,拿来就用,不是将中国传统杂技与新杂技为结合而结合,而是将杂技技巧与剧情、人物进行通盘考虑,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尤其是关注到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编导通过巧妙构思,采取轻松愉快的手段,让《加油吧,少年!》变得有激情、有回味。创作者深知,杂技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艺术,“新杂技”不应成为另类题材创作的代名词。“新杂技”再怎么创新,作品终究都要走向广阔的演艺市场。该杂技剧由于励志向上、通俗易懂而深受社会各界观众的喜爱,可谓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

\

《加油吧,少年!》 孙波辉 摄

  杂技剧《加油吧,少年!》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的结果,他们对“新杂技”剧目的探索与实践,让中国观众有机会感受到“新杂技”的独特魅力,为“新杂技”的中国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杂技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全新视角,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期待有更多适合中国观众欣赏口味和审美习惯的优秀作品涌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郭云鹏,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主题推荐/

 大事记/

中国杂技大事记

2020年

2020年7月31日 《中等职业学校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杂技专业课教学指导意见》网络专题培训班线上开班

2020年5月23日 以网络展播形式,中国杂技家协会开展“‘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2020年5月4日 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获第22届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

2020年2月18日 安徽省杂技团《徽风皖韵•顶板凳》获第九届西班牙国际马戏艺术节“银象”奖

2020年2月17日 中国杂技家协会代表团赴西班牙出席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

友情链接

全国文艺家协会

中国作家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中国杂协网 中国视协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 中国文艺志愿者网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网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联系我们

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4层    100083        电话: 010-59759502  网络技术: 010-59759511

京ICP备15001910号-1 版权所有:中国杂技家协会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