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刚:新时代建设“互联网文艺四川”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7-11-28  

新时代建设“互联网文艺四川”的思考
——以四川省文联五库四馆四平台建设为例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  刘建刚

一、四川省文联以建设“五库、四馆、四平台”为抓手,推动文艺网络化建设工作
    1、大力推进“五库四馆四平台”建设。四川省文联党组高度重视文艺网络化建设工作。早在2013年5月,四川文联在中国文联指导下成立了四川省文联文艺资源中心,负责统筹四川文艺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及行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重点打造文艺资源数据库,稳步推进“五库、四馆、四平台” 建设。五库即:文艺人才数据库、文艺作品数据库、文艺机构数据库、文联工作数据库、文艺产业信息数据库;四馆为工作资料馆、网上图书馆、数字艺术馆、新型档案馆。四平台分别是:文艺工作平台,包括文艺维权、法律知识查询、网上答疑、文艺工作系统管理、网上办公、文艺评论信息系统;文艺宣传平台,包括时事、艺术家及作品推介;文艺资讯服务平台,包括市场信息和网上交易;文艺教育平台,包括艺术教育机构推介和名师远程教育。库、馆、平台均达到“详实性、权威性、规范性、实用性”四性合一。
    从2013年以来,每年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保障数字化建设专项经费不少于该年文化事业经费的10%,并责成分管领导负责项目实施,定期听取、检查项目建设进度。
    2、依托四川文艺网,创新推进各项工作。
    我们完成了对文联互联网资源的升级改版,扩大了四川文联所属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力。2015年升级改版完成后,大大提高了网站的运行和传播效率。2016年,四川省文联实施重点文艺创作工程“唱响四川”,组织音乐工作者创作后,由群众通过省文联所属网站投票选出最喜爱的歌曲,活动引起了全国和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此项活动吸引了近百万点击量,极大提高了影响力。
    3、建立了文艺网络工作平台
    首先,启动了“四川文联会员身份识别系统”工作,通过手机扫码识别我省所属省级及以上艺术家会员身份。在内部建设统一身份识别服务平台,通过集中管理等应用模块实现身份识别、系统资源整合、应用数据共享和全面集中管控的核心目标。未来整体功能可逐步扩展到团结服务、作品宣传、信息发布,甚至文创等多个方面。
    其次,四川省文联机关OA(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在开发中,争取省政府财政立项,推动全省文联系统应用,以此开创四川网上文联建设新局面!
    4、建立基础数据库。自2016年我省七次文代会以来,四川省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累计达到两万五千余人,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到3100余人,其中有5人担任国家级文艺家协会副主席,43名文艺家担任国家级协会理事。对这部分体制内文艺工作者,我们逐级往下充实数据,包括基础数据、作品数据、研究成果、影响力等。同时,我们也依托新文艺组织调研工作,录入体制外文艺工作者数据。目前,我们已经上线近千位文艺家信息,数百件作品信息;拍摄制作了5位“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和其他知名艺术家专题片;启动四川知名艺术家口述艺术史工作。
    5、建立特色数据库。我们以专题数据库为单位,将四川省区域文化特色,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文遗迹(如金沙江流域僰人文化遗迹、长江流域川南宋代石刻文化遗迹等),有深厚文化内涵文物遗址、建筑(如尚存于四川的汉代地面建筑“汉阙”,唐、宋石刻艺术及明清典型建筑及古村落保护等),有历史遗存分量的经济文化路带(如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有有序文化传承脉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蜀绣、龚扇、唐卡、德格印经等),有重大历史阶段的文化痕迹遗产(如抗战时期后方文化成果研究、李庄文化研究、华西坝文化遗迹、嘉州文化遗迹等),还有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如说唱、绘画、服饰、历史影像、建筑、节庆等),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单独入库。作为重要文献储备,为今后编纂重大书目和卷本著作,提供丰富资料和学术支撑,让公众便捷地享受到这些文化成果。当前,部分项目已经完成,如专题片:世界非遗羌族羌年庆典、四川渠县刘氏竹编、沱江号子、甘孜塔公寺金刚舞、羌族瓦尔俄足节、成都漆器、蜀锦、道教纱帽制作技艺、四川竹琴、成都皮影、蜀绣、以及20部川剧代表性人物口述历史系列。
    6、建设数字艺术馆。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对文艺作品在线展示、传播、教育推广及文献记录。该馆可对品牌展览活动、品牌文艺表演进行作品资料的数字化采集和线下展览的互联网移植,打通文艺作品数据库及人才库,从而构建以在线展览形式为基础的全互联网化四川文艺生态系统。同时,数字艺术馆使艺术展览、演艺行业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中解放出来,大大减低了实体展馆、剧场等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削弱了对地域和资金的依赖,建设起永不落幕的展览馆。我们已经将四川省文联近年来一些代表性的展览共十余项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整理,正在录入之中。
    7、与其他单位开展广泛深入合作。由于诸多条件制约,单靠我们一家来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们与四川新闻网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与四川省非遗中心、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四川大学档案馆等单位保持着深度的合作。在四川独有的文化艺术领域,借助对方的资源和渠道等条件,丰富我们的数据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1、数据库建设之初我们是以省级数据文艺资源为重点,而地方文联受困于资金等方面原因,信息化工作主要依托当地政府互联网,这使得我们的工作难以延展,地方文艺资源数据纳入困难。而各地文艺资源相对独立,横向交流缺失,信息孤立,又加速了资源流失,目前各地还未就这一问题引起重视,这些环节如何打通,需要文联来牵头和扶持,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文联共同努力。
    2、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现行体制、用人制度以及实际收入等,专业高端人才根本不愿进来,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很难到位,这是制约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的瓶颈,也是体制内单位存在的普遍问题。
    3、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解决,需要政府资金以购买文艺产品的形式予以扶持。
    三、工作建议:
    1、在文联深化改革中,希望中国文联牵头,在互联网建设方面与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在编制、资金等上给予省级文联政策支撑。 
    2、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希望由中国文联完成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的顶层设计后,给各省级文联开放相应接口,配属相应的后台编辑等权限。全国各省级文联共用一个系统,在互联网工作领域上破除体制隔离,率先实现全国文联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具体可以先在一些省份试行,全国统一标准,将来逐步扩大。
    3、建议中国文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成立“全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联盟”。并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联互联网工作给予项目支持,实行考评制度,以项目目标考核来促进各省互联网建设。开创全国文联系统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4.希望中国文联定期加强对各地方文联相关业务培训,切实保障相关系统高效运转。
四川省文联愿意密切配合,高度协同,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联系方式:(010)64810112   (010)64812337

邮箱:wywcmgs@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