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第三届“西湖论坛”综述
日前,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浙江省文联主办,邀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青年评论家以“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为主题,立足中国网络文艺包含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繁荣发展的现状、时代机遇与责任,就推动繁荣我国网络文艺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会的30余位青年网络文艺评论家向全国青年网络文艺评论家和工作者发出“西湖论坛”倡议书,号召要聚焦时代的真问题、真症结,做有现实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网络文艺评论者;号召要关注世界的大趋势、大潮流,做有国际前瞻力与洞察力的网络文艺评论者;号召要把握文艺的独特价值,做有专业性、高境界的网络文艺评论者。
网络文艺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壮大,中国网络文艺呈现井喷式发展景象,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热门网络文艺形式精彩纷呈。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认为,传统文艺发展的形态目前面临着向一个新的形态转型和转换过程之中,网络文艺动摇和瓦解了文艺研究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论框架和分析的范式。
在谈及研究网络文艺的意义时,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雁君认为,网络文艺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系到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的发展,关系到大众文化消费、公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并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
“网络文艺的发展前景,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认为,网络文艺加快了中国文艺走向世界的步伐,提升了文艺作品内容创作速度,提高了国民经济贡献率,并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随着网络文艺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生存日益艰难。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指出,文化产业领域客观存在着垄断和金融杠杆两个突出困局,但是部分行业如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现状令人振奋。2016年中国网络游戏在GDP的贡献接近1700多亿。网络游戏海外传播有着卓越的成绩,在全球游戏市场话语权很强,仅在去年就有将近500多亿人民币收入。
当前整个网络文娱产业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几大类,并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链。中娱数字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高东旭用一系列数据展示了当前网络文艺产业的繁荣景象——2016年我国网络文娱产业已经跨越5000亿元经济体量,其中,网络游戏占1625亿,动漫占1497亿,影视产业近1104亿。而网络直播(2016年达218亿的市场规模)、VR市场飞速增长,成为网络文娱产业的亮点。
网络文艺的时代特征
网络文艺有着IP导向、粉丝文化、草根性、娱乐性、读者年轻化和与资本高度对接的重要特点。当前网络已逐渐成为文艺创作者实现名气发酵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主任司若指出,“去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可能与这几年观众大量流向网络端和移动端去观看影视内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认为,网络电影发展只有3年时间,但发展非常迅速,仅在2016年全网范围内共有超过3000部网络大电影上线。网络剧也是在经历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去年开始逐步开始升级走上精品化道路。
近年来网络综艺发展迅速。“2014年被称为行业意义上网络综艺元年,到2016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的网络综艺节目就达到了618档”,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盖琪认为,网络综艺所体现出的新的审美文化趋向表现了情境化、网感和类公共空间,建构了若干具有类公共空间意义的传媒主平台,为当下热点话题提供了难得的辩论场。
网络文艺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乔焕江认为在网络文学生产中资本处于一个主导性的地位。“网络文学和游戏、影视的深度关联造就了网络文学的IP热,一方面导致了网络文学作者群更为严重的贫富分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网络文学内容生产的达观升级和小白文的走向。”
网络文艺与产业高度结合的特性,利于大众在“家国天下、人民的文学和知识的社会影响”等情怀的表达。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许苗苗认为,网络文学繁荣的根本原因是有大众的参与和互动。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周静也表示,“网红”通过自媒体引导分众传播,搅动的是人格化的意见市场。网络文艺有着情感的交流工具意义。网络的趣味和网红的特点能够很好完成网络文艺消费过程中的社交和对趣味的体验、消费以及相互取悦。
网络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三江学院的吴长青教授认为,当前网络文艺领域有资本和情怀两股势力在相互角逐,网络文艺产业已经形成很多全产业链的服务型企业和闭环,但为了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直面人才培养的困境。
网络文艺创意产业的生产
网络文艺创意产业近几年呈现井喷态势。IP开发成为产业关注焦点,文创企业纷纷以IP为核心,打通文学、动画、游戏、影视、衍生品产业链。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仍然是网络文娱产业的三驾马车。而短视频、直播、AR、VR将成为后续的增长点。产业格局已形成了互联网巨头BAT相对垄断的局面。网络文娱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增长的亮点,用户付费习惯已经养成,付费行为多样化,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品质化、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消费的需求。
清华大学出版社文化新传播工作室主任纪海虹认为,网络文艺生产应学习国外的IP化产品模式,建立产品群概念,从图书到衍生产品、到玩具、音乐、影视、游戏等。
在谈及网络文艺创意相关的问题时,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郑焕钊指出,“创意必须立足于情境,要从虚拟的现象世界,与这个世界建立好核心逻辑”“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内容创意不足、文化尺度过度和明星消费亟待转型”。
知名网络作家、《芈月传》作者蒋胜男认为网络只是一个载体,网络文学是场域形态的变化,IP热的背后需要认真反思。“IP只是一个纸上一张非常优秀的设计图,设计师设计完了,但是需要建筑师等等大量的人去建设那个楼。设计图还需要工匠精神落地。”
知名网络作家王钟(笔名:梦入神机)指出,“IP最核心的东西是粉丝”。他建议网络文学创作应尽量写出一些有价值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和欧美人西方事件,以及和“一带一路”那些国家产生共鸣的、非常有价值的大的作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指出,仙侠题材的网络文艺提供了跨媒介转换的优势,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见内容与年轻人比较熟悉的中西文化中可以捏合在一起的要素。但想象世界的建构也存在叙事和价值方面比较被动的问题。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戏剧影视系副教授周文萍在分析粉丝经济时,指出,“粉丝从偶像身上找到存在感。寻求个体尊严,进而影响粉丝行为模式和塑造明星形象”。
在谈及网络中流行的各类中老年表情包时,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钟军强调,“表情包后面代表了互联网背后的区隔和划分,实质是掌握网络话语权的年轻人群体对中老年群体的排斥、嘲讽和放逐”。
IP培育与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
网络文学经历20多年发展,从野蛮生长走向繁荣,海量的文本逐渐由个人叙事转化为家国天下关怀,进而逐步构建着中国的网络形象,并大大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排头兵。“文化知识精英在互联网文艺生态中创作中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认为,“当前网络文艺空前繁荣,评论家们应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文艺源泉,开展有益的理论引导,助推出精品,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大众审美素质”,“网络文艺已关涉到中国的文化形象,评论家应积极参与和引导网络文艺生态建设”。
“网络文学近年来在海外传播上取得不俗成绩”,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指出,“实践表明,网络文学走出去不是靠中国特色,而是它一视同仁地打通了接受者的快感通道”“一帮老外粉丝自发建了英文网站,通过粉丝渠道传播”。
千龙网总裁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林涛以电影《长城》在艺术创作和商业开发的得失及缺乏对长城题材深度拓展的案例论及影视产业在中国形象建构需要注重的问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主任王艳以杭州的经验结合《盗墓笔记》IP开发案例系统介绍了网络时代泛娱乐全产业链的创意开发相关的研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认为,网络文艺要塑造中国的形象,关键要实现IP化,而培育中国国家形象的IP要完成概念、形象、叙事三个角度,这样的传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赵宜则认为当前在IP火爆的背后还涉及到IP产能过剩,资源闲置问题,IP开发需要粉丝经济与媒介融合两个条件。
技术如何改变网络文艺和评论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思考方式)、思维工具(符号)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而深刻地改变了当前文化的中国形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指出,电子传媒正在打破文本对我们思想和感官的绝对统治。网络文艺过去是草根的文艺,但是随着技术运用、专业知识的大规模扩散,普通民众逐渐把精英的思维方式吸收了。
“互联网技术对于文艺的影响关键改变着我们的感知模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谈及AI在网络文艺中的运用时指出,机器人批量地生产文字的现象消除了写作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仪式感,摧毁了写作作为艺术创作的神圣感。
《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张向红为我们讲述了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文艺为什么成为奇迹的诞生之地。他认为技术为大众的网络文艺表达提供可能,使得文学表达更为真实、自由,成为一种社会情绪的感应器,适应于全社会细分化的受众。网络文学百无禁忌,码字替代了写作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并且改变了写作的内涵,他们在写作上是自由和放肆的。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夏烈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成为大师级批评家”,“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写评论,至少能够淘汰一批低水平、或者官样套路的批评话语体系和所谓的批评家”,“微博、豆瓣”上的跟帖,还有弹幕,这些草根评价,不注重专业性,但就是有人喜欢,因为有参与感;但专业化选手开始在相对学术化的新媒介平台亮相,他们的写作方式基于大众的感受,内容有学术含量,可读性也很强。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莉丽认为,“机器人给出的是套路式表达”,“我在网上也读了一部分,它虽然格律工整,但是我并没有品尝到多少诗的韵味。”一首诗应包含了写作者的智慧、情感投射,极具个性色彩。文艺评论也是一样,“写作者的阅读体验、生命阅历,都让文字呈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写作文艺评论,机器代替不了人类”。
浙江省文联创作研究处处长郑晓林指出,让网络文艺野蛮的生长经历了阵痛,但网络文艺一定会走在科技的前沿,将来网络文艺未来形态不可知,但人工智能会消灭平庸的作者,但是创造力永远是不灭的灯火,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创作关键还是要强调艺术创造力。
塑造健康互联网文艺生态
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智库秘书长庄庸认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母题、类型模式、故事原型的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中华文化才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复活、重生和文脉的承传与延续,并且和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有了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这为在下一个全球化中重构“中国形象”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和方式。
塑造健康的互联网文艺生态,有待于各类治理机制参与。当前互联网文艺的生态存在着三个基本特点:从作品、产业的中心,向用户的中心转移,从生产关系走向生产力的变革,在网络文艺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优先的失衡问题——这为网络文艺生态失衡造成一定隐患。评论家们从当前网络文艺生态中部分乱象入手,分析了当前突出的几个问题。如行业垄断、网络影视剧粗制滥造、从业者的素质不高,原创度较低,数据造假、盗版侵权问题突出,明星化、资本化的泡沫比较严重,显示出监管的迫切性。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伟博士认为,网络文艺创作、文化消费和网络文艺评论是构建社会网络文化生活生态的基本要素。当前消费主义、商业逻辑整体强于文艺创作导向,这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网络文艺生态的治理要依靠法律法规保障、强化监管、从业者培训、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和文艺评论等协同干预。
网络评论如何建构中国形象
近年来网络文艺批评以其网络传播和网民大众参与为核心特点异军突起。它深刻改变和冲击了以文化精英为主导的传统文艺批评格局,并对当前文艺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也反映网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和精神需求。庞井君认为,网络文艺评论呈现出评论主体多元化(专业精英评论转向草根网民、大众点评)、评论的内容非常广泛、评论更新更快、平台载体多样、文风鲜活生动、评论功能转型和社会影响力大等重要特点。
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创办人李星文认为,新媒体时代要搞好网络文艺评论还是要坚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以传统媒体的稳健等立场进入网络空间,“披着新媒体外衣来做传统媒体”,“讲逻辑、使用雅驯的汉语、尽量独立、独到、独断,但是不能毒辣、恶毒、放毒”。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唐宏峰认为,公众号文章在悄悄改变中国影评的面貌,影评人从过去的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一个复合的媒介运营者,网络的专业评论应该是新媒体评论和传统媒体评论的统一体,强调影评人要掌握电影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她说:“技术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互联网,也改变了影评的生态。”
评论家该如何在网络文艺评论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员王进玉建议,不要给网络文艺提前贴标签,网络文艺评论不能够视为一种另外的文艺评论。他认为文艺评论价值标准应是严谨、严肃的,做评论要坚持内容为王。山西师范大学教授丁旭东认为,“在当代没有评论艺术作品就死亡了”,文艺评论家承担着创作艺术价值的重要使命,网络时代呼唤更多代表人民心声、专业理论扎实和成为“网红”的评论家参与建构网络评论的中国形象。
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的主承办方负责人与论坛嘉宾合影
沙龙式的“西湖论坛”主论坛
“IP培育与中国故事”分论坛
“网络产业的中国经验”分论坛
“内容产业的中国实践”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