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喜: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表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刊发时间:2021-07-16   作者:刘方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光辉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又一重大成果,为我们继往开来,总结第一个一百年历史经验和成就、决胜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讲话》内容丰富,系统性极强,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表述,其中“九个必须”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遵循。在论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对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的新表述,对于理论、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尤其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而其重大理论意义,应置于“九个必须”、《讲话》全文进而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加以理解。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就强调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基本定调。6月16日出版的《求是》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再次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5日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然后就是这次《讲话》的进一步明确的表述,把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之间的关系,清晰定位为因果关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勾勒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引进了西方各种“主义”而都未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得以建立,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华民族得以独立而真正站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实践,既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百年党史表明:一旦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往往就会遭遇曲折;而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3次伟大飞跃则充分证明: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讲话》接下来的“九个必须”也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党的性质、底色是马克思主义赋予的;“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而以人民为中心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此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华儿女大团结等,也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因此,应在百年党史、《讲话》的有机整体中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更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及其发展中来理解这一新表述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并率先垂范,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全党大兴学习马克思主义之风,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光辉典范。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反复强调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再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起因是背离乃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尤其历史唯物主义,目的是削弱、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侵蚀党的灵魂,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带入歧途。因此,有效、有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必须通过党史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道理。

《讲话》这一新表述对于理论、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尤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为更清醒认识、更深入批判理论、文化和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遵循。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关乎我们的理论自信,而关于“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突出了在有机联系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同样,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也突出了在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机联系中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指导作用。《讲话》还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三者也是有机统一的。因此,我们也应在有机联系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我们不能孤立、割裂地基于所谓具体现实的经验主义立场而排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也不能基于狭隘的所谓民族本土立场而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把两者对立起来并把传统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割裂开来等错误倾向,会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侵蚀党的灵魂,应引起我们足够警醒。

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上面临诸多挑战,在思想上也面临诸多错误倾向和思潮的干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应对现实挑战、引领时代发展的理论利器,进一步继承弘扬、发扬光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这是学史明理更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文化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 

版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