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丰《解放区的美术工作》

   刊发时间:2016-11-20   作者:江 豐

解放区的美术工作

江 豐

解放区的美术工作,明确的接受了毛主席所号召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之后,有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九四三年开始,特别是解放战争以来,画报、新年画、连环画、新洋片、墙画书、对敌宣传的传单画、街头展览……这些直接为工农兵服务的美术工作,由于它活动普遍,参加工作者多,在群众中的影响大,就成了解放区美术运动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它如木刻,为了更进一步适宜于群众的欣赏习惯,也从不为群众欢喜的黑白趣味向明快的单线发展。在这方面已产生了如方元、彦涵、王式廓等的具有中国作风的优秀作品,其中以王式廓的套色木刻《改造二流子》为最出色。漫画,如华君武的作品,运用了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很受一般群众的欢迎,所以他的漫画集子《一九四八年的政治漫画》,仅在东北就销售了四万本。这说明解放区的美术各部门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在努力走向群众化,力求为群众接受,使美术成为人民大众所有。至于油画、雕塑等,近一二年来,在战争已告结束,建设工作成为主要任务的地区,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莫析的油画《民兵出征》,王朝闻的雕塑《毛主席胸像》,王生、刘荣夫、苏辉合作塑成的《无名英雄像》,便是显例;但在人力和物力的配备上,与画报、年画等工作比较,当然仍属次要的。

直接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形式,以画报为最发达,同时也是在群众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许多知名的美术工作者也积极参加了这种工作,如朱丹、力群、张仃、沙飞、尹瘦石、施展、陈叔亮等。胶版印的画报有七种,其中东北画报印行最多,三年中计二百万份。画报中最普遍的则是石印画报,仅华东地区就有二十一种,现已出到五百八十九期,六百三十八万份,物质条件最为困难,人口仅三百万的晋绥边区,三年内也印了二十九万份。适宜于部队流动环境的油印画报,在华北野战军中两年内出了四十六种,八百十七期。

其次是从民间艺术的学习中,不断加以改造而发展起来的新年画,在五年内印出将近四百种,现有十处印行新年画,其中以石家庄大众美术社和东北画报社规模最大,三年内共印出一百三十种,三百四十万份。

连环画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印成本子的约有一百种以上,东北画报社三十四种,一百五十万册,华东三十一种,约二十万册,其他地区的印刷数量,因材料不全,无法统计。连环画中得到好评的作品,有邵宇的《土地》、蔡若虹的《苦从何来》及吴耘的《红军的妈妈》等。

被群众称为“土电影”的幻灯,在第二、第三野战军中最流行,第三野战军现有十八个幻灯组,仅仅一组的工作统计:在两个月内放映十九次,观众就有一万七千七百人。活动于农村中的幻灯工作,以太行文协做得最好,当解决了片子的印刷问题以后,很快就推广到十八个县,有二十八处放映幻灯。为了发展幻灯工作,东北电影厂大量制造幻灯机,第一批已制就三百架,并训练了一大批放映干部供给部队使用。

新洋片是美术与音乐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场可容纳观众二百人,这在西北最流行,四年来画了二十五套,五百多幅,走过十九个县。华北画了一百三、四十幅,现与说唱的艺人合作,并做到了收费演唱。新洋片如用印刷代替手绘,它就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墙画,在老解放区到处都是,有的地区为了配合当地的工作,曾发展墙画的比赛运动,墙画的作者除了一部分专业美术工作者之外,大多是小学教员和民间艺人。

美术供应工作,如画领袖像,布置会场、设计徽章奖旗、各种展览会、写标语等,也是美术工作者的经常工作,在这上面,化了很大的力量。一九四四年在延安举行的“边区建设展览会”,被动员的美术工作者有一百人以上,制就图表、人像、连环画等各种美术品一共有三千五百四十五幅。

从上述不完全的统计材料中,也可以看出解放区近几年来美术工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获得,是美术工作者努力实践毛主席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的结果。

解放区的美术工作,紧密配合具体政治任务,是他的基本特色,所以在反映现实上,要求更及时,更尖锐,这种作风在部队中最为显著。如部队中的油印画报,在战斗前或战斗后数小时内就可以刻印出来。为了配合战斗任务的幻灯工作,常在战地绘制幻灯片,有时一面制片,一面放映,不但能在小径炮阵地之间活动,而且还有把银幕插到交通壕上,用手电筒照射,传播胜利消息,表扬英雄模范;甚至有为了争取敌人,在距敌三十公尺处放映。

美术复制品,由于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困难,在印刷上受到很多的限制,但因此也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培养了善于创造的才能,如两广纵队的油印技术能达到一张蜡纸印一万份的高度;华东的“铁笔战士”毛哲民同志,创造了可与胶版印刷媲美的五彩油印。这种创造的精神,在印刷工作上最为显著。

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做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工农兵看得懂,欢喜看,由此发生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时,还需要负起发动和指导工农兵及民间艺人从事美术创作,参加美术活动的责任,使新的美术在工厂、农村、部队中开展起来。由于许多长期在群众中埋头苦干的美术工作者的努力,在这方面,也已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在华北和西北野战军中流行的“兵画兵”,战士自己办画报,成了提高阶级觉悟、鼓舞士气、加强军事教育的有力武器。华东的滨海画报在本区各县组织了一百二十八个农村通迅员,解决了画稿缺乏的困难。大连、天津等地,在有些工厂中组织了工人美术小组,经常出;图画墙报,大连七个工厂有五百个工人参加画画,半年中画成一千多幅画,出了四十多期图画墙报。冀鲁豫边区改造了大批民间艺人,三年内刻印了七、八十种新内容的年画,及其它各种美术创作。在这群众的美术活动中,涌现了不少如曹振峰,任迁乔一类工农兵出身的优秀的美术干部。

发动群众的创作,从事普及工作者的作品,应该做到在群众中能起示范的作用,这对于提高群众的创作水准是极重要的,所以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作画多取从民间艺术中学得的单线平涂的画法,因为这种较为单纯而又明快的画法,群众以及民间艺人容易学,容易模仿,同时也便于印刷。有人轻视单线平涂的画法,而偏爱明暗的画法,认为写实的明暗的画法群众也看得懂、欢喜看,当然是事实,但一般群众对于明暗的画法不易学,这也是事实。画法的问题,在这里,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问题。

美术工作者由于努力实践参加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以丰富创作的源泉并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是解放区的美术作品富有生活内容而获得群众的喜爱,并发生鼓舞群众教育群众的有效作用的重要原因。为了正确的反映生活,并使美术真正获得正确的引导现实向前发展的作用,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与参加实际斗争同时,积极的学习了各种政策,因为政策是实际斗争与社会生活的指南,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是为政策所左右的。所以美术创作者像其它的文艺创作者同样,必须学习政策、了解政策才能正确的反映生活。在政策学习较差的作者,反映在创作上,常常是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描写。如描写土地改革中的分浮财,往往欢喜强调分配花布、绸缎、金银元宝之类东西,而对于农民藉以进行生产的农具、牲口在画面上则不被重视,这样的描写分浮财,显然是由于不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这一政策而来的。又如,描写攻城,欢喜强调烟火的表现,很容易令人引起解放军大有毁灭城市的感觉,这是与解放军的不破坏、少破坏的攻城政策相违反的。像这样不合乎政策因而思想性显然薄弱的作品,对群众是不可能有积极的教育作用的。

总的说来,近几年来美术普及工作中的大量作品之所以能够比较受群众的欢迎,同时正确的反映生活从而反作用于生活,那是由于掌握政策并深入生活得来的。在参加实际斗争中,有不少美术工作者牺牲了,单以华东中原两地而论,就牺牲了十个同志,所以说,如果近几年来美术有较好的成绩,一方面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一方面也由于美术工作者的英勇坚决的参加斗争所致,这成绩之一部分,可以说是以生命去换来的。

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虽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生产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起了不少积极的作用,然而决不能因此而自满,我们的工作成绩比起广大群众的需要还小得很,比起流行在群众中的旧年画、连环画……这一类传播封建迷信或宣传殖民地思想的美术品的数量也差得远。据调查材料,天津一地(抗战前)每年印行年画、月份牌达一万万份。上海有八十家连环画商,作画者一千人,平均每家每月出书五种,全年合计四千八百种,每种印三千计算,全年可出书一千五百万册。在如此巨大的数量面前,新美术的力量,就显得很不够,这固然是由于美术工作者本身还不够努力,以及其中有一部分还存在着不重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普及工作的倾向所致;同时,由于在农村环境中印刷条件差,人力分散和组织性计划性不够,这也是对于美术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限制的重要原因。东北画报社因为克服了上述的缺点,具备了现代化的印刷条件,所以工作成绩就比较大。这是一个经验,我们应该重视这个经验。

现在我们已由农村转入城市,今后的美术工作除了满足工人群众及其它城市人民的需要外,仍必须继续并应更进一步的满足农村的需要,为农民服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第一,必须迅速地培养大批美术干部,和有计划的改造民间艺人及国画家为工厂、农村、部队服务。第二、必须利用现代化的印刷条件大量印刷美术品,普及到群众中去,以争取旧美术品的广大市场。我相信:只要全国美术工作者更紧密的团结起来,在毛主席指示的文艺方向下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完成这个重大的任务。

 

京ICP备05067365号 | 联系我们 关于文联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