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

左中一:用明德引领风尚,标本兼治、久久为功

来源:《文联简报》   刊发时间:2019-05-07   作者:左中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三俗”问题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反复性,要培根固元、守正创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正本清源,形成抵制“三俗”的广泛共识和强大舆论氛围。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弘扬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科学认识文艺的功能属性和地位作用,明确文艺是培根铸魂的工程。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明确文艺天然有娱乐功能,但文艺不能等同于娱乐,更不能用娱乐取代文艺。正确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明确社会效益是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活动的第一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把握正确创作方向和舆论导向,明确不仅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三俗”,所有社会文化活动、广告发布、选秀交友、游戏竞技、综艺娱乐等,也都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三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严把关口、不给“三俗”提供阵地和传播空间。切实加强文艺批评,亮剑发声,凝聚起全社会抵制“三俗”的广泛共识,持续保持推动“三俗”治理的舆论态势。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扶持锻造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精神文化食粮。让“三俗”没有容身之地,关键是把创作生产优质文化产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用优秀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和文艺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加强组织规划,尊重创作规律,在提升作品的品格质量上用心用力,在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上寻求突破,越是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越是要讲求艺术质量,注重艺术创新,倾注心血,精益求精,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引导文艺创作生产要素配置向优质作品倾斜,引导和帮助文艺工作者善于面向市场、运用市场,增强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用精品占领市场。

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崇德尚艺,为全社会作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艺工作者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抵制“三俗”,就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大力倡导德艺双馨,树立一批崇德尚艺、行为世范的先进典型,引导文艺工作者提升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养成高尚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社会尊重和粉丝点赞,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加强美育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格调。美育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视美育、做好美育工作,可以有效消除“三俗”滋生的土壤,压缩“三俗”的传播空间。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三俗”和各种不良风气、有害信息。广泛开展社会美育教育,使美育融入公众生活,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格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强化管理自律,推动形成良好行业风气。治理“三俗”也需要从文艺界行业建设着手,强化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普遍建立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健全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创新行业管理自律机制,形成有效的文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引导文艺从业人员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依法依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强化科学、规范、权威的行业管理,建立文艺从业人员和从业机构分级分类、互联互通的诚信档案制度,划红线、明底线,严格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形成完善的激励惩戒机制,对失德失范人员的作品展演展示和演艺活动的处置形成有约束力的刚性规定。加强各类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规范运行、担当责任、发挥作用。加强对新艺术领域、新文艺形态、新传播渠道和新文艺群体的服务、引导和管理,保护文艺创新,保护经典作品不被亵渎侵犯。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努力构建文艺传播新格局。当前,“三俗”的传播形式、渠道、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条件下“三俗”的形态、产生的土壤、传播的渠道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种等的分析研判,掌握主动。积极跟踪新媒体技术发展,着力提高传播效能和管理效果,建立融媒体立体化推广体系,善于用技术的手段来强化正向传播,用技术的手段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运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算法推进工作,压缩“三俗”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治理“三俗”中的重要作用,畅通监督渠道,让不良文化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形成强大合力,建立起综合治理“三俗”的长效机制。治理“三俗”涉及社会文化众多领域和部门,必须协同发力,综合施策,避免出现木桶短板效应,影响整治效果。坚持依法监管、依法行政,推动形成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立体化文艺行业管理体系,形成各有关部门、文艺界人民团体和行业组织以及媒体共同参与的常态化长效联动机制,实现联动联控、综合治理。全链条、全方位治理,对各相关门类行业包括文学艺术、娱乐、广告、综艺、游戏等逐一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突出抓好选题策划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着力抓好“三俗”易发多发地带的监督,努力实现全覆盖全流程监管。统筹协调网上网下监督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尺度,避免出现双重标准。推进文化领域法治建设,提升文化领域法律的效力层次,坚决惩处突破法律、道德、公序良俗底线的企业、组织和从业人员,强化“红线”“底线”的威力,提高法律手段在治理“三俗”中的威慑力。贯彻“双百”方针,注意把握政策,区分健康娱乐、讽刺幽默、大众通俗与“三俗”的界限,形成风清气正、充满生机活力的良好文化环境,推动文艺健康发展。

(摘自2019年第6期 《求是》中《用明德引领风尚 营造健康文化生态——关于治理低俗庸俗媚俗问题的思考》一文,作者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