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

厦门市文联:打造创新活力的文艺家之家

来源:国内联络部   刊发时间:2022-02-28  

厦门市文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哪里有文艺工作者,文联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的要求和“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将“打造创新活力的文艺家之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打造出富有凝聚力、号召力,团结向上、创新活力的文艺家之家,让文艺工作者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让百姓共享文艺成果。该项目由厦门市各单位近 4000 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中推荐产生,入围 65 个网络投票案例,经网络投票、满意度调查、综合评审、会议确定等综合评定,以总评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厦门市第二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优秀案例”。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创新建立定期举办文艺学习沙龙、市区文联工作联席会和文艺家协会工作交流会制度,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文艺业务培训有机结合,强化对文艺家的思想引领,使全市文艺工作者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劲。特别是在文联大楼为 11 个文艺家协会打造沙龙交流空间,每个协会每季度分别举办“文艺学习沙龙”活动,进一步推动艺术交流,激发创作灵感,有效地引导文艺工作者感党恩、听党话,团结一致跟党走。

二是搭建载体平台。紧扣文艺创作这个中心环节,突出党史主题文艺实践活动示范效应,加强创作组织和引导。围绕党史主题、特区建设 40 周年、疫情防控等重大题材完成 2100 多件文艺作品创作,作品接地气、有生气,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用时代强音传递“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能量。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建党百年主题音乐会”等线下系列展览、展演 53场;走进 22 所中小学,开展“学党史、送文艺、传精神、跟党走”文艺活动 152 场;深入 33 个基层文化服务点开展辅导讲座、文艺大讲堂 51 场,赠送书籍上千册;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社区开展多场文艺慰问演出,并通过“央视频”“抖音”等 7 个平台线上直播,总浏览量超 30 万次;组织文艺采风 30 多次。在市文联搭建的平台和载体中,数千名文艺工作者得以锻炼,施展才华,体现作为;文艺成果丰收,50 多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其中陈茂盛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舞蹈作品《春会来》以全国第一的佳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大奖;为近 10 万名群众提供文艺精准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文艺成果。

三是延伸工作手臂。贯彻落实全国文联“文艺两新”工作座谈会精神,成立“文艺两新”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调研,出台《厦门市文联关于加强“文艺两新”团结引领的 8 条措施》,扩大文联联系服务引领文艺工作者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全省首创“文艺两新”服务驿站,首批在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不二轩书画等 4 个“文艺两新”集聚园区、重点企业设立“文艺两新”服务驿站,倾听文艺工作者心声,开展交流、展示活动,组织文艺采风,并从扶持文艺创作、职称评定等多方面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帮助。艺术家们纷纷表示:“文艺两新服务驿站的设立,让我们看到市委市政府对文艺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受到文联文艺大家庭的温暖。通过交流能够激发文艺工作者对厦门文化文艺事业的思考与探索,能够碰撞出更多新鲜的思路。”

四是强化文艺宣传。成立厦门市文联文传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对文艺家和文艺作品的快传播、广覆盖推广推介,扩大文艺影响力。“厦门文联”公众号以每周 10篇以上的推文频率推送最新文艺资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文艺助力抗“疫”》152 件文艺作品,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我相信——2021 同心抗疫文艺作品云展播”,直播累计点击量 261.6 万次;在《海西晨报》报纸头版同步开启《战疫时刻 非常瞬间》摄影专栏 7 期;精心制作 30 期《百花颂党恩·文艺为人民》微视频,在全城公交、BRT、地铁、楼宇电视上万个户外移动电视播出,覆盖全市 300 万出行人群,打造出文艺作品“万屏共振”展播效果;推动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宣传工作,为 9 位老艺术家编辑出版《厦门文学艺术人物系列专辑》并举办首发式。《中国艺术报》《学习强国》《厦门日报》等媒体、平台对厦门文联文艺工作的报道达 150 多篇。(福建省厦门市文联供稿,责任编辑:田恬,编辑: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