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舞蹈行业的“两新”群体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范畴:以舞蹈种类划分,有街舞和国标两大新文艺群体;以从业状态划分,有因寻求更广阔、自由的创作发展环境而脱离专业院团、院校以及因部队系统改制等因素,流向体制外的专业自由舞者,有长期从事民间非遗舞蹈传承的民间艺人及其族群,也有全国各地文化馆、群艺馆、街道、社区组织或自发组织的群众舞蹈爱好者,还有广大的舞蹈艺术志愿者及其服务的受众群;以群体组织划分,有以舞蹈发展为主的民营文化企业,有以中青年舞蹈家为主导的专业舞蹈创作室、工作室,以及大量的民营舞蹈教育、培训机构。舞蹈“两新”群体可谓结构复杂,人员众多,各群体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程度差异化,存在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面对“文艺两新”渴求加速发展的群体诉求,中国舞协依照《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的要求和部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从以下几个层面作出了努力和探索。
一、推进理论武装,加强政治引领
中国舞协始终将舞蹈行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引领放在工作首位。自 2016 年开展全国会员大培训以来,中国舞协进一步强化了对舞蹈“两新”群体的集中培训,针对不同舞蹈“两新”领域和群体,周期性地举办了多期以让学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宗旨的政治理论培训活动。中国舞协在各类培训的开展中,不仅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学员们尽可能多地吸收中央的政治理论和文艺政策,掌握国家文艺发展精神,还在培训活动的组织策划到筹备实施的全过程中,通过中国舞协分党组、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及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和讲解,让参训学员深刻领悟到广泛开展此类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协会的不断努力,最近几年已经出现新文艺群体自发组织集中学习、研讨政治理论和文艺政策的现象和事例。比如,街舞群体自 2018 年以来,在协会的指导下已先后三次自发举办了全国街舞联盟骨干“青社学堂”专题培训班,培训课程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等为主要内容,同时安排了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考察实践等课程,期间还穿插了“街舞公益教学”和“信仰的力量”主题街舞作品展演等活动,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完成了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培训效果。截至目前,新文艺群体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已有数万人次,单次培训人数超过了 400 人。通过长期开展的各类培训,大大地提高了新文艺群体在新时代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展示了新文艺群体的行动力和活跃度,也为新文艺群体在未来进一步实现发展繁荣奠定了群体理论基础。
二、全力壮大队伍,发挥群体合力
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自 1986 年成立以来,在中国文联的领导和中国舞协共同努力下,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变革,已经带领国标舞行业走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在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成立的 30 余年里,其 CBDF 和 CCAT的教师、评审共计 1 万 3 千余人;考牌与等级认证计数百余万级,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国标舞舞者,行业的发展水平已为国际水平,并不断地在国际赛事上斩获大奖。以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为主导的专业认证体系及系列专业赛事已成为世界规模第一的国际标准舞专业平台。
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中国舞协于 2013 年成立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2015 年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街舞群体自发组成全国街舞联盟。经过 6 年的不断发展,目前该联盟已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拥有 31 个省级联盟,联盟从业人员已过百万,培训教育机构 8000 余家,遍布全国 594 个城市。同时各地街舞联盟已成立团组织 87 个(其中省级 12 个、市级 55 个、区级 7 个、县级 5 个、机构 8 个)。通过该联盟作为纽带,全国各地区的街舞群体已形成有效的互帮互助、互通有无的共同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街舞群体和从业者凭借街舞委员会、街舞联盟的影响力和共享资源,解决了街舞人“生存”这一首要难题,从而使大量的街舞从业者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从事这项他们热爱的事业。街舞行业的繁荣发展自此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各舞蹈“两新”群体领域在不断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不忘以一己绵薄之力回馈社会。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舞蹈“两新”群体积极自发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抗疫募捐活动,更有许许多多的新舞蹈从业者抛家舍业,投身到抗疫的一线队伍当中。舞蹈“两新”群体在抗疫中的表现只是他们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生动缩影,正是因为他们淳朴地坚持回馈人民、回馈社会,2019 年全国街舞联盟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这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
三、狠抓制度建设,细化层级管理
为了保障新舞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舞协不断完善所辖各舞蹈“两新”群体组织的管理制度,根据中国文联的业务指导要求,修改各新舞蹈群体专业委员会(学会)的章程、管理办法、自律公约、行业行为准则等规范性文件,使各群体更好地适应当前发展阶段需求。各新舞蹈群体组织根据总章程,指导全国各地区也陆续出台了各级适应该行业在该地区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各新舞蹈群体的行业发展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中国舞协自 2017 年起,经过多次在舞蹈“两新”群体间开展行业调研、论证,数次修订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工作条例》及《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发展管理细则》,面向舞蹈“两新”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入会渠道和入会办法,使得中国舞协会员的吸纳面几乎覆盖了舞蹈“两新”群体的所有从业人员,彻底扭转了以往协会会员的“大门”只开向体制内专业舞者的局面。同时,中国舞协还指导各领域的新舞蹈群体制定、出台与中国舞协会员入会相契合的推荐办法,并逐步融入到《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发展管理细则》中。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舞蹈群体行业标准的建立,自2019 年起,在中国舞协的引导下,以街舞领域为试点,积极探索并尝试制定《街舞行业职称评定标准》,目前,该《标准》第二稿已修订完成。2017 年,经中国舞协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商议,决定联合开展舞蹈素质教育行业标准建设工作。随后,联合成立了“舞蹈素质教育测评办公室”,并组建了“舞蹈素质教育基础训练教材和测评标准评审专家组”。通过以“舞蹈素质教育教学研发基地”(南方舞蹈学校)及全国各地舞蹈培训机构作为试点,展开多次教学实践和展示,经专家审议会反复审核评定,并汇集多方意见、建议后,最终于 2021 年3 月正式编制并出版了《舞蹈素质教育基础训练标准教材》,该《教材》及相关附属材料已于 2021 年 4 月正式向中国文联报备。至此,舞蹈素质教育行业标准建设的第一阶段工作已全部完成,今后中国舞协将继续以纯公益性的方式推进舞蹈素质教育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并陆续出台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等领域的标准化教材和训练、认证标准,逐步地全面构建舞蹈行业标准化体系。
四、创新打造平台,全面展示风采
为了提供更丰富、更新颖的展示空间,进一步激发中青年舞者特别是新文艺群体舞者的创造力,中国舞协新举措“环境舞蹈展演”系列活动于 2018 年正式开启,通过资源整合,吸引了一大批积极活跃在一线的体制外舞蹈编导和演员,利用首钢园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工业遗址特色,激活编导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让百年首钢园环境与艺术得以完美融合,擦出新的艺术火花,展现另类舞蹈风貌。“环境舞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舞台表演的局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新文艺群体拓展更广阔的表演、展示空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展演首次举办就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可以让观众以“游园”的方式感受舞蹈艺术,通过近距离接触顶尖专业舞蹈创作、展示,新颖的舞蹈作品成为了群众热议的话题,优秀舞者被青年舞蹈爱好者视为偶像,连演出所用的道具都成为孩子们争相哄抢的玩具。“环境舞蹈”的感染力可见一斑,新舞蹈群体对舞蹈走入寻常百姓中的贡献不可小觑!目前,“环境舞蹈”的理念和开展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地区被采用和复制。
同时,新舞蹈群体还在中国舞协举办的“舞典华章——年度舞蹈巡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演出、“送欢乐、下基层”等各类大型集中创作、展演及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大放异彩,并且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的四十年》”文艺晚会等国家重大庆典和纪念活动中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交付的全部演出任务。
五、充分利用扶持资源,大力开拓舞蹈市场
中国舞协“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以下简称“培青计划”)始创于 2013 年,该项目着力于搭建一个培养顶尖青年舞者及艺术创作、交流的平台,是一个给予行业内具有巨大潜质舞者尽情发挥创造的平台,该项目的目标主体即是大量游走在行业内新专业舞蹈从业者“培青计划”项目开展以来,为推动新舞蹈创作和新青年舞蹈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经过该项目的打造,推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并在各类演出活动中,得到业内外专家及社会的广泛好评,该项目扶持的一些优秀人才,已被国家列入“四个一批”艺术人才中。除了坚持开展自创扶持平台,中国舞协还充分利用各种国家文艺创作扶持平台,力荐业内众多杰出的新舞蹈工作者,只求让优质的平台和资源更多地惠及舞蹈“两新”群体。通过长期多种途径的扶持和多维度的充分展示,舞蹈“两新”群体的创作越来越凸显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巧妙地将外来舞种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专业评奖中屡获佳绩,其中,由街舞联盟创作的舞蹈节目《黄河》,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可谓是非专业学科舞蹈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诚然,过去在某些舞蹈“两新”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解决了舞蹈“两新”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恰恰随着行业的发展,涌现出了更多新的瓶颈和难点,但舞蹈人的坚毅使我们知难而上。今后,中国舞协将坚持不懈地为舞蹈“两新”群体积极寻找社会资源,更广泛地推动跨界融合,努力开辟舞蹈演出市场,争取早日全面实现舞蹈“两新”群体的“自给自足”,并主动帮助舞蹈“两新”群体进行权益维护。总之,要充分地延展行业协会“纽带”“桥梁”作用,使协会之于“文艺两新”,不仅是他们与党和国家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坚强后盾,全力推动舞蹈“两新”乃至整个舞蹈行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舞协供稿,责任编辑:魏宁,编辑:谢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