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国舞协组成相关课题组赴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开展“延伸手臂”基层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涉及当地舞协工作人员,院团、院校、社会培训团体、群文艺术馆、新文艺团体负责人等。这次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也触及到了一些矛盾,以管窥豹,有的甚至是舞蹈界存在的共性问题。
问题一、舞协系统工作机制不完善
一是上传下达的工作渠道不够通畅。中国舞协与省、市、区级舞协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亟待形成,需要真正搭建一条线式的工作机制和平台。二是中国舞协活动很少能真正落地在地市级,比赛展演名额从中央院团到地方层层递减,基层没有太多参与机会,也缺少相应的舞蹈展演平台。
问题二、会员管理需进一步加强,会员管理信息化系统尚未完成,线上会员注册、管理存在问题
一是中国舞协会员管理系统设计欠合理,含金量随之降低。目前在线会员注册认证程序复杂,页面设置操作环节不便。二是数据平台搭建不完善。会员人数统计工作陷入困境,譬如多年前注册的老会员失去有效联系方式,现有通知无法有效传达,同时基层舞协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没有专职驻会干部,与省舞协对接工作时人员不足、力不从心。三是地方舞协会员没有组织归属感。多年前,中国舞协还有纪念品并按月发放《舞蹈信息报》,现在均已取消,现中国舞协会员也没有任何实体凭证,只有电子凭证。
问题三、人才引进和培养存在困难,高精尖的人才匮乏
一是地方中专、高校的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即输入与输出问题较为棘手。学校的舞蹈师资队伍短缺,软实力不够。舞蹈师资引进难度大、门槛高、晋升困难,地方舞蹈老师在教育系统职称晋升需走音乐方向的讲课方式,同时论文发表渠道少、刊物少,教师职称评定受阻。二是专业院团缺少优秀编导人才。地方评奖难度大,而教育部和群文系统认可的奖项少,如教育部不认可“荷花奖”,只认可国家艺术基金,对舞蹈教育项目拨款及教师职称评定产生影响。三是专业编导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供需不足。专业院校师资、院团、地方群文均存在舞蹈编导匮乏情况。各级机构、团体在做惠民工作时,不仅是量的积累,还亟需质的提升,尤其是地域性群众文化的舞蹈创作力量薄弱。
以上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但折射出有相当多的角落需要关照,需要切实做到工作重心下沉,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感情在一线融洽。对此,中国舞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一要统筹兼顾,进一步完善中国舞协与省、市、区级舞协的四级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首先是研究相关政策,完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将资源进一步向市、区两级倾斜。其次是搭建和拓宽为广大基层服务的平台,将服务真正延伸至基层一线。如针对少儿舞蹈培训提供编导课程,搭建线上教学平台;研究规范社会舞蹈培训的师资力量和从业者技能资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市场化行为下的舞蹈培训;为群文系统搭建更多的平台,创造更多的展演机会。
二要优化和完善中国舞协会员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会员服务平台,有效传达工作通知。首先当务之急是优化会员申报系统。以中国舞协会员管理系统为核心,完善会员外网注册申请程序和系统设置。其次是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会员服务。研究为会员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建设会员服务平台,通过外网网站、微信群等方式,为各级会员和基层文化团体提供及时服务。
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国舞协、省舞协应为新文艺群体编导创造生长土壤。首先是关注地域特色非遗舞蹈保护、挖掘、传承与发展,中国舞协所属各二级专委会与基层对接,加强指导;其次是编创方面需要上下联动的规划,培养本土编导,搭建平台,设立优惠政策,团结体制外的自由舞蹈编创者;再次是多提供编导们的采风平台,在中国舞协的帮助下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四要多搭建人才培养、编导技能培训等平台。首先为地方院校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名师名家牵桥搭线,同时提供名校、全国性专业舞蹈比赛观摩机会,双向交流沟通;其次是在院团7、8月淡季的空闲时间,为基层院团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机会;再次是与中国舞协教育委员会平台对接,落地地方的中专教育师资培训班,以实践类为主,理论类为辅。与此同时,针对目前国家级奖项不断缩减,各领域职业晋升存在困难的现状,酌情设置阶梯式鼓励性奖励。
五要加强各类团体的扶植力度。首先研究资金投入和薪资待遇相关政策,向基层“延伸”落实;其次多搭建专业舞蹈大赛、展演平台。顶尖舞者进校园与公益活动能够更多走进中专校园,多方受益,全国性、省级舞蹈展演可以落地在县级市,中国舞协联动地方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将地方举办的各类舞蹈比赛纳入全国性平台(可网络直播),扩大自身影响力,地方也需与中国舞协有效联动。对地方作品编创、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指导和作品专题研讨,搭建平台,在更高水平的舞台上进行展示。
(中国舞蹈家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