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

尹永宏:不应回归的迁徙

   刊发时间:2019-12-10  

展览:不应回归的迁徙

策展:解海龙

摄影:尹永宏

开幕:2019.12.13 下午15:00

展期:2019.12.13—12.15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

乌蒙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聚集地、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区域。

策展语

CEZHANYU

策展人:解海龙

以深藏于乌蒙山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会泽易地扶贫搬迁之“十万人进城”为背景拍摄的系列人文纪实摄影《不应回归的迁徙》专题,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前世今生,以独特的视觉和旷世的悲悯留下乌蒙山当前时期的真实影像切片,客观冷静地反映了山区人民的生存繁衍与生活变迁,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具有极强的纪实性、历史性、文献性和艺术性。作品不作秀、不拼技巧,而是呈现原生态生活,把真情熔铸于镜头,从而使本专题凸显出丰富厚重的内涵,蕴含文化自信,跃动时代脉搏,可以窥见摄影师的人文情怀与美学追求及摄影师以对生活的缜密思考。对人们了解如何实现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小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诗歌《长征》中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

“图有尽而意无穷”。一组好的摄影作品不在于作者对相机的投入,而在于对内在的透视,能够让欣赏者从作品里看出所蕴含的韵味和情怀。这一点,《不应回归的迁徙》做到了。作者用虔诚的姿势,在季节的流光里,在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成全了生命的另一场绽放。

全区范围内经济较落后。

 

【社会记忆的担当】

冯 灿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说:“摄影的最高境界是独特的视觉”。大众摄影时代,摄影师该如何去寻找到自己的自留地或许比漫无目的的跟风追随更有效,影像作品的差异性在于作者对拍摄题材的厚度、深度、广度把控;是摄影人发散的思维和豁达的情怀,以及不变的热情和执着。我觉得要成为一名创作作品有辨识度的摄影师,不只在于他偶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题材、语言,关键的更在于他是否具备包容的成长能力。把摄影作为一种行为的自觉、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责任的担当,这才是成为摄影师的开始。

2014年鲁甸“803” 地震损毁的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震后村民正在开展自救。

当下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村庄都在发生巨变,对摄影师来说是最好的时代。有情怀、有使命、有责任感,有眼界的纪实摄影师,是会积极地与时代发展脉搏同步的。当下的摄影创作,无论是纪实作品还是艺术观念类作品,都存在着表面性,缺乏深度,亟需摄影人向人类学家一样真心扎根和融入“田野”,收起功利心,沉下心来扎进社区或族群里去搜寻社会事实,然后再用准确、全面、公正的影像和文字去加以呈现;新时代影像档案的创作迫在眉睫,为自己的城市或者为自己的村庄做一个影像档案,这样更接近心底里的艺术创作,影像的力量自然就凸显出来。可喜的是,现在国内已经有一部分摄影师,在尝试采用人类学民族影像志的研究方法,长期跟随一个主题深入跟踪拍摄。他们用自己的观看方式,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关注和拍摄那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像,揭示普通人生存状态,阐释人性,并实现人文关怀。这方面,青年摄影师尹永宏是国内较为突出的一位,从2013年至今,他荣获国内外摄影奖项无数,这些荣誉是摄影师们所向往的,但他却选择了华丽的转身,告别了曾经让他获得许多荣誉的唯美式摄影,重新拾起枯燥冷门的纪实摄影。正如冯骥才所说,一个成功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几次华丽的转身,并对以前的语法和方法有一个突破,才可以称得上不断的成功与进步。

上山拾取柴火以维系生活所需的村民。

做纪实摄影需要面对时间和机会成本,需要摄影人克服懒惰和疲劳感,甘于寂寞,持之以恒,通过漫长的守候来建构作品的分量。纪实摄影是很难让人名利场中有所建树,甚至会带来颗粒无收的尴尬,即便这样,也要独立承担起这个损失,因为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热衷、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影像是观察的延伸,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观看方式很重要。当镜头不再刻意时,耐人寻味的细节便会浮出水面。这种纵向、立体的思维常会引导摄影师突破自我,让其通往自由的创作道路。尹永宏这样的摄影师决然选择了这样的思路,用自己的观看方式和影像形式去阐释在国家惠民政策背景下一个地方变迁的人文蓝图。

在悬崖边挖拾地瓜的孩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扶贫专题《不应回归的迁徙》是尹永宏多年来潜心拍摄乌蒙山系列的一部力作,是反映会泽县脱贫攻坚题材的一个专题。这些年,他关注家乡、关注乌蒙山的脱贫攻坚,先后无数次到乌蒙山片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深入拍摄,和村民一起住帐篷,深夜不睡,凌晨即起。他常说:“作为一个摄影人,不要好高骛远、舍近求远,而要立足和深深扎根自己脚下的滇东北这片热土,捕捉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影像,这才是正确的选择。”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并为之付出的人,《不应回归的迁徙》在今年荣获“国际减贫乡村振兴影像扶持基金”十佳优秀摄影师称号和中国文联“2019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这是对他付出艰辛劳动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很多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人类学家高丙中曾经说:“社会科学的使命首先是呈现社会事实,然后以此为据建立理解社会的角度,建立进入‘社会’范畴的思想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砺有效呈现社会事实并对其加以解释的方法。社会需要叙事,需要叙事建立起码的对社会事实的共识。看到思想的表达,才见到人之成为人;在共同理想中才见到社会”。尹永宏这组脱贫攻坚专题《不应回归的迁徙》正是采用了影像志的拍摄方法,忠实记录的同时不失艺术的表达,让身边的故事影像成为国家城镇化建设、扶贫和脱贫攻坚政策下新时代中国西部农村发展变革的真实写照。使得这些作品成为当下中国新形势下农村重大变革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特定时期影像档案,一定会变得弥足珍贵。

搬迁前将牲口杀掉并腌制成腊肉带走。

种种不利于生活的因素使得走出大山成为山区人们的向往。

2019年1月15日在大海乡梨树坪村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分房抽签仪式。

搬迁的日子即将到来,火红乡格枝村的村民聚集在村口商量着搬迁事宜。

大海乡梨树坪村整组搬迁的白石岩小组村民搬迁前在村口合影留念。

2019年1月28日,村民将自己的房屋门窗拆卸下来卖给收购废铁的商贩。

2019年1月28日,格枝村老鹰岩小组村民正将物质背运到路边集中。

看守行李的孩子们无聊,站到秤上称重玩耍。

2019年1月29日,再见老鹰岩小组。

即将上车进城入住的格枝村村民,正在听乡上干部讲解进城后的注意事项。

2019年1月29日,欢迎仪式后村民正将自己的行李卸下并搬运到新居。

2019年5月25日,整村搬迁的后落村实施旧房的拆除工作。

搬运物资的村民

建成后的一期,住户在楼下脱贫车间就可以务工。

2019年11月1日,二期建设建设工地,远处是已经交付使用的一期组团。

即将竣工的新城二期 

摄影师

SHEYINGSHI

个人荣誉:

 

2014年   第十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赛(华赛)银奖

2014年  《大众摄影》全国影像十杰

2015年   第八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

2015年   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优秀青年摄影师

2015年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者

2015年   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提名奖

2015年   第二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展纪实类评委推荐奖

2015年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 

2016年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金路奖”

2016年   入围第四届徐肖冰纪实摄影大展

2019年   “关注全球减贫,聚焦乡村振兴”公益影像扶持计划十佳优秀摄影师

2019年   入围“脱贫攻坚 精彩瞬间”全国优秀作品展

2019年   中国文联青年文学创作扶持计划·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获得者

2019年   第八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出版情况:

《山的那面》摄影专辑

《不应回归的迁徙》摄影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