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银川市杂技团发展纪略

   刊发时间:2018-04-19  

一、发展简史

1、简史

银川市杂技团前身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杂技魔术团,始建于1958年。组建之初演员20多人,分别来自中国杂技团、铁道兵政治部杂技团及天津市部分文艺单位,团长傅建民,演职人员主要有张金顺、田志清、田志明、王文杰、狄福来、徐剑秋、田宝鑫等,主要节目以《飞叉》、《花盘》、《柔术》、《车技》、《地(火)圈》、《花棍》、《国术》、《拉大弓》、《水流星》、《空竹》、《口技》、《大(小)魔术》、《大(小)戏法》等中国传统杂技节目为主。1960年,杂技团又从北京铁道兵政治部杂技团调来戴淑芬、薛秀兰、代义、赵小飞等演员加强了演员队伍。1961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杂技魔术团整建制划归银川市,更名为银川市杂技魔术团。先后从北京、天津、宝鸡等地调入10多人。1966年5月后,机构未变,团长姚建海。1968年8月,市杂技魔术团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8月,市杂技魔术团撤消,演员被迫改行。1975年,当时银川市决定恢复杂技团,随后杂技团筹建组成立,先后从天津、东北、内蒙古等地招收演员26人。张金顺、杨维桥、戴淑芬等演员相继归团。同时,组建了乐队、舞美队、后勤组等,工作人员也有所增加。筹建组组长赵异,副组长周建。1978年10月,银川市杂技艺术团成立。1982年,银川市杂技艺术团更名为银川市杂技团。1983年银川市文化局开设学员班,招收杂技学员20余人。1985年,市杂技团内设杂技队、魔术队。1986年10月,杂技学员毕业入团,成立了学员队。1987年1月,市杂技团由鼓楼南街口迁入朝阳街新址,2008年10月,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2010年7月,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并入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为公司内设机构。杂技团最多时有演职人员71人。

银川市杂技团是一支享誉全国的优秀杂技专业表演团体。艺术上注重吸收中外杂技艺术精华,博采众长,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创作表演的节目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多次在全国、西北大区各类杂技比赛中获得等次奖项,多次受到区市政府记功表彰。

银川市杂技团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曾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福建、陕西、甘肃、香港等地巡回演出。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两次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加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友好往来。

近年来,银川市杂技团不断开拓国外演出市场,应邀频频出访国外。先后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挪威、俄罗斯、日本、韩国、新西兰、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

2、知名艺术家演员

张金顺(1914-2008)  男。汉族。河北省东光县人。宁夏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顾问。凭飞叉绝技、水流星绝技享誉全国。1932年,张金顺参加了“星星马戏团”。马戏团解散后在东北、京津地区闯荡江湖,靠卖艺为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金顺考入中华杂技团(后更名为中国杂技团),经常随团到中南海为新中国领袖们演出,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50年2月至1957年12月8年间,他随中国杂技团先后到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东德、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期间,他还参加了1951年在民主德国首都东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的飞叉节目,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杂技艺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武士”、“飞叉王”。抗美援朝期间,他随团2次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鼓舞了志愿军战士的士气。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组建杂技团,张金顺来到宁夏,成为宁夏杂技魔术团(1961年后更名银川市杂技团)一员。在他主持下,杂技团从全国各地选调了一大批杂技演员,增强了演出实力。同时,组建了学员队,培养了张树林、张树国、丁冬等一批优秀学员,为银川市杂技团建设和杂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银川市杂技团建制撤销,人员分流。

1977年,银川市重新恢复杂技团建制。张金顺又被请出山筹建杂技团。1981年他出席了全国杂技艺术家代表大会,被聘为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顾问。张金顺致力于发展民族杂技艺术,将飞叉技艺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张树林、张树国。他还收有两个徒弟尚建忠、刘淑芳,他们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飞叉演员和新疆建设兵团杂技演员。1996年3月,他获得了中国杂技界最高荣誉奖“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证书”。2008年5月4日,张金顺因病去世,终年94岁。

田宝鑫(1916-1971)  男。满族。河北沧县人。11岁时随师父“华强刘”学艺,14岁随师父在河北、天津等地撂地卖艺。19岁独立后曾在天津、唐山等地搭班演出。后拜天津魔术界名师“大天一”穆文庆为师。1958年8月,他随天津“天一”魔术团来宁,加入宁夏杂技魔术团,成为专业魔术演员。擅演古彩戏法、小戏法。尤以小戏法中“仙人摘豆”、“九连环”等为优,技艺精湛,表演幽默,手法、口才兼备。1971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5岁。

戴淑芬(1925.11-2002. 3)  女。汉族。著名魔术演员。中国杂技家宁夏分会会员。艺名小灵飞,1925年出生,祖籍山东泰安。5岁时拜著名魔术师戴凤祥(艺名灵寄子)为师学习魔术,后随师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搭班演出。1940年随师父正式定驻在上海演出。1942年满师独立挑梁演出,常在上海的“国光”、“飞影”等魔术团搭班演出。1948年,自己组班成立“小灵飞”魔术团先在上海的“大新”、“永安”、“新新”等大公司及上海“大世界”演出。在同行女艺人中,堪称得起为佼佼者。

1949年上海解放后,继续在上海“大世界”、“杂技场” 等地演出。1955年公私合营,她参加了“上海红色杂技团”。1956年参军,加入中国铁道兵文工团杂技队来到北京。在部队期间,随团慰问筑路官兵、军烈属和伤病员,下连队辅导魔术爱好者,多次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和对台宣传,多次获奖,受到王震司令员等部队首长接见和嘉奖。

1960年2月为支援大西北建设,转业来带宁夏回族自治区杂技团工作,直至退休。在宁夏工作20多年来,她的演出足迹遍及宁夏各地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农村乡镇,远至青海、甘肃、陕西、湖北、上海等地,演出主要以舞台大中型魔术为主,兼演小型道具和手彩活。曾参加197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魔术调演。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抄鸽子》、《四开门》、《纸鼓》、《表箱子》、《汗伞》、《群钟闹台》、《换衣》、《鸭台》、《宫灯》、《玻璃箱》、《箭箱》、《口袋走脱》、《幻影》等大、小魔术几十种。其中,她自己改创的《宫灯》等节目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9周年庆典活动演出,深受欢迎。曾任银川市杂技团魔术队队长,宁夏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

戴淑芬力求把魔术艺术内容与形式美和谐统一。在表演内容上追求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立意新颖,格调高雅。在演出道具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制作道具是大胆运用新材料,对传统“门子”大胆改革,做到简便实用。在表演方法上注重舞台形象的自我塑造,她博采众长,不拘一格,继承南派魔术表演快捷、连贯风格,讲究服装、化妆和道具的外在美与整个节目画面美的协调统一,同时又吸收北派魔术表演稳健细腻、风趣幽默,注重“说口”的特点,融南北派表演风格为一体,穿插音乐、灯光等技术手段,“谝、铺、亮、收”四大步骤清晰明了,手法灵活,技术娴熟,动作干净,朴素自然,在全国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魔术女演员。

戴淑芬注重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帮助,指导、培养了不少专业魔术演员与业余魔术人才。如我区著名魔术演员马秀云曾不同程度受到过她的帮助。杨守宁、沈娟、陈媛等都是她的开蒙学生,其中沈娟多次在全国魔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表演,是其中之佼佼者。

1981年她光荣退休。1995年,她应宁夏杂技家协会特邀,以70岁之身再次登上舞台,为参加“首届宁夏专业与业余魔术表演观摩交流会”与会代表做精彩示范演出。2002年因病去世,终年78岁。

徐剑秋(1912-1994)  男。回族。著名魔术演员。祖籍天津。中国杂技家协会名誉理事,宁夏分会艺术顾问,银川文联委员、区文史馆馆员。1912年出生在沈阳,从小酷爱魔术。到天津后经人介绍,拜天津魔术界名流穆文庆(大天一,回族)为师,正式学习魔术艺术,人称他为“小天一”。1926年开始,多次随师父穆文庆到日本演出。出师后曾组织“神州小天一魔术旅行团”、“魔术社”、“中华天一幻术函授学院”,在北京、天津、东北各地一边演出,一边教学。新中国成立后,还被北京市曲艺协会聘去讲课。1958年8月,他支援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从天津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杂技魔术团工作。

来到宁夏后,演出过的大小魔术有上百种。他继承了穆派魔术表演风格,基本功扎实。手彩活熟灵快准,别具风采。他特别注重棍、豆、环、球、杯、牌、烟、币、巾等基本手法的训练,吸收穆派戏法表演艺术家杨小亭“手法活”中“藏、掖、挟、带”等基本手法特点来充实自己。他表演的魔术节目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创。传统主要有:中国传统魔术《人头花》(明光子)、《大小箱子》等,又有自己编创大型魔术主要有《理想金库》、《东方卓别林》、《立柜》等。在各类节目中尤以《手指顶》、《抛瓶子》、《扑克缩小》、《抛球》、《抢旗》等节目最为拿手。如他表演的“抢鸽子”、“抢旗”、“手指顶”等“抢托活”,干净利落,迅速准确,观众眼花缭乱。“立柜”、“幻影”等大型节目,表演时动作稳健洗练,形体潇洒大方,语言贴切生动。“抛瓶子”、“抛球”等 “抛托活”,动作嬉戏,语言幽默。他表演的滑稽魔术“东方卓别林”等,风趣诙谐,动作滑稽,颇有卓别林神韵,令人捧腹。文化大革命期间,杂技团撤销,他也被下放到工厂劳动。1977年,杂技团恢复,他重新回团。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收有10多位徒弟,较为有名的有马秀云、周忠有、张树林、梅建国、王萍、文明全等。1981年退休。1994因病去世,终年82岁。

王少华(1934.2~2011.7)男,汉族。著名杂技演员。1934年出生在河北省滦县一个杂技世家。父亲王永庆是著名魔术艺人,二叔王吉庆、三叔王义庆都是著名杂技艺人。他自幼随父母学习杂技艺术,深得母亲陈兰英钢丝真传,6岁时便随父母外出演出。上世纪50年代初,16岁的王少华参加中华技艺团,成为剧团骨干演员,表演《车技》、《钢丝三截人》、《口技》、《转盘子》、《晃板三截人》等节目。天津市委派曾随团受代表天津人民到云南前线慰问解放军,1956年,公私合营,天津市以中华技艺团为班底,成立了天津市杂技团,王少华成为其中一员。1964年,王少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一家数口来到宁夏,加入银川市杂技团,表演的《弹簧钢丝》、《车技》、《杂拌子》、《转盘子》、《口技》等节目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银川市杂技团解散,王少华被分流道银川市油漆厂工作,后调入银川市印刷厂。1977年,银川市杂技团恢复,王少华又回到了杂技团。1983年,银川市文化局成立学员队,他奉命调学员队杂技班任教,教授《双人吊子》、《高车踢碗》、《单车技巧》、《手技》、《水流星》、《串场滑稽》、《顶碗》、《软功》等节目。

1986年,由他编导,王建忠、王慧芳兄妹表演的《水流星》获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北大区赛三等奖。1987年这个节目又获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北大区赛金奖,其中 “踺子踢空中接”、“前跷踢”、“对手抛提空中接流星落肩”等动作借鉴京剧“踢花枪”里的动作,加以改进移植,增强了节目的难度和艺术性。这几套动作后来被许多杂技界同行学用。

1995年,王少华退休。2011年7月,王少华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逝世,终年78岁。

马秀云  女。回族。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习岗镇德胜村人194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副研究馆员,著名回族魔术师。1960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1962年入银川市杂技团。在杂技团期间,师从魔术大师徐剑秋(艺名小天一)学习魔术。任节目主持,魔术、杂技演员,业务办公室主任。她的作品除了手上的技巧外,有“抬花轿”“立体分身”、“玻璃箱变人”在第三届全区文学艺术创作作品中,获二等奖。她的“百花争艳”在全区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表演二等奖。创作的“球与牌”,在第四届文学艺术评选中获创作一等奖。她的表演在第二届全区魔术比赛中获大奖。撰写的论文《专业魔术演员和业余魔术演员的关系》在自治区“群星奖”中获三等奖。论文《杂技学校是培养杂技人才的摇篮》获全国杂技论文三等奖,被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的优秀会员。

1987年调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任文艺部主任、副馆长。1999年退休。2004年被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四届主席团聘为名誉主席,2010年被五届主席团聘为艺术顾问。

曾任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二届的常务理事、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的理事。中国魔术委员会的常务委员等职。

2002年马秀云被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聘为中国魔术“金菊奖”第一届全国比赛的评委。

2009年被宁夏评为“100位为宁夏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受到政府的嘉奖。她是我区培养的第一代回族魔术师,为宁夏魔术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魔术教学中,为我区和外省区的杂技团培养了多名专业和业余中青年魔术演员。她的学生魔术演员萨仁2006年获得全国魔术比赛“宝丰杯”铜奖。马梅表演的“球与牌”获得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北区预选赛中获一等奖,全国杂技比赛优秀节目奖和特别奖。银川杂技团的王媛、肖奕乐、张蕾,业余演员芦文健,都活跃在魔术艺术舞台上。

张国耀  男。汉族。河北省吴桥县人。195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1979年由湖南杂技团调入,擅演扛杆、扛梯、双爬杆、车技、狮子舞、技巧等节目。曾任银川市杂技团副团长,参与创作节目“生日礼赞——软功造型”、“太阳神之子——转动地圈”、“双钻桶”、“抖空竹”等,在全国比赛和大区比赛中获奖。多次被聘为杂技培训班专业教师,为杂技团培养大批学员。2010年退休。

李德栓  男。汉族。河北省文安县人。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1981年由河北廊坊市杂技团调入,擅演倒立技巧、滑稽、口技、狮子舞等节目。曾人银川市杂技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参与创作大型杂技“生日礼赞——软功造型”等节目。其创作等节目“五人钻桶”、“女子排椅”、“三人顶碗”等多个节目获全国和大区奖。多次被聘为杂技培训班专业教师,为杂技团培养大批学员。2010年退休。

张树林  男。汉族。河北省东光县人。194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1958年随父张金顺来银,参加宁夏杂技魔术团,拜师刘振鹏,练习杂技节目。擅演节目有飞叉、皮条、爬杆、单杠、浪桥飞人、空中飞人等,表演刚劲有力,动作险奇。曾担任演员队队长多年,多次被杂技培训班聘为专业教师,为杂技团培养演员多人。2008年退休。现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传统杂技“飞叉”)传承人。

3、主要节目介绍

《魔术手彩》  魔术类节目,在传统手彩魔术表演基础上,对表演流程进行了重新编排,是节目更加流畅,各类手彩技巧动静结合,层次清楚,给人以清新之感。节目由杨守宁首演,

1985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演员大赛,获表演二等奖。

《球 与 牌》  魔术类节目,马秀云编创,马梅首演。节目很好地将魔术中的球技与牌技结合,两种手法的自然运用和灵活转换与舞蹈表演有机融合是节目的创新之处,同时,节目在音乐、服装和灯光舞美注入了时代因素,使整个节目艺术性、流行性、审美性较强。节目在1986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优秀节目奖特别奖。

《五人钻桶》  杂技类节目,李德栓编创,张云童朴永浩等表演。节目取材传统杂技《钻桶》,表演者设计为五个在一起玩耍的孩童。通过孩童玩耍、斗气、比赛,巧妙地将传统技巧融入其中。整个节目轻松愉快,充满童趣。节目参加文化部1995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获节目铜狮奖。

《生日礼赞——软功技巧》 由靳玉荣、张国跃、李德栓、张树林等编创,雷欢等表演,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献礼节目。节目以传统软功技巧为基础,以庆祝自治区立40周年生日献礼为内容,对传统软工的道具进行改革,为观众呈现的出生日烛光的意境。2000年参加文化部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获银狮奖和教师奖。

杂技剧《小红帽》  作品取材于同名童话故事,述小红帽森林路遇大灰狼,与之斗智斗勇,最终在森林小动物们的帮助下战胜大灰狼的故事。作品中将杂技节目“对手顶”、“秋千”、“草帽”、“软功”、“钻圈”等巧妙结合进来,辅之以原创的音乐、卡通服装及梦幻灯光,演绎了一个发生在大森林里的故事。该剧主创为张晓红,主演演员为姚星、解瑶、窦海兵、李梦雪、王星、崔子键等。

二、历史资料

1、杂技团历任领导

团 长  傅建民(1958年2月—1961年10月)

          姚建海(1961年10月—1969年8月)      

          杨永福(1978年10月—1984年4月)

   张宝琴(1984年4月—1986年12月)

   胡 奇(1986年12月—1998年8月)

          姚新宁(1999年4月—2010年7月)

          周  健(2010年7月—2011年11月)

          张晓红(2011年11月—至今)

代理团长 姚新宁(1998年8月—1999年4月)

副团长    刘世祯(1979年—1981年4月)

   高椿道(1984年4月—1988年)

   姚新宁(1995年1月—1998年8月)

   张国跃(1998年8月—2010年7月)

   郝 静(1998年8月—2001年10月)

          李德栓(2003年6月—2007年6月)

          张晓红(2007年6月—2010年7月)

          王建中(2007年6月—2010年7月)

          严存芝(2008年3月—2010年1月) 

2、获奖情况(列表)

获奖情况(列表)

3、主要活动    

▲1958年11月10日,自治区杂技魔术团在银川剧场首次演出了《飞叉》、《花盘》、《柔术》、《车技》、《地(火)圈》、《花棍》、《国术》、《拉大弓》、《水流星》、《空竹》、《口技》、《大(小)魔术》、《大(小)戏法》、《串场滑稽》及雷琴拉戏等杂技、魔术、音节目。

1959年5月,自治区杂技魔术团参加了自治区第一届戏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狮子舞》、《大武术》、《手技》、《板凳顶》等杂技节目,并改编排演了《猎虎计》、《鸭子的故事》、《动物园》、《假日》等标题杂技、魔术节目。

▲1976年,银川市杂技团的《狮子舞》、《顶车》、《高车踢碗》、《蹬技》、《飞叉》、《魔术》、《民间体操》(皮条)、《对传花坛》、《古彩戏法》、《口技》、《椅子顶》、《车技》等节目参加了全国杂技调演。

▲1978年,在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中,银川市杂技团的《狮子舞》、《大武术》、《顶车》、《登云梯》、《晃板》、《花坛》、《空中飞人》、《跳板》、《钢丝》、《彩蝶飞舞》、《口技》、《双舞飞叉》、《车技》等20多个杂技魔术节目参加演出。

▲1982年,银川市杂技团创排的《椅子顶》、《小魔术》、《鞭技》、《高车踢碗》、《口技》参加了自治区创新剧(节)目调演。

▲1984年,银川市杂技团的《椅子顶》参加在兰州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

▲1985年11~12月,银川市杂技团先后参加了 全区中青年演员大奖赛和银川市银星奖比赛演出。

▲1985年6月,银川市杂技团与银川市文工团、宁夏歌舞团的演员组成的宁夏艺术团首次出访北美、西非五国,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在加拿大德律蒙得维尔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民间艺术节演出。

▲1986年,银川市杂技团创排的《球与牌》、《水流星》、《花盘舞》、《大武术》、《双手鞭技》、《手彩小絮》等节目,参加了 全区创作剧(节)目调演,同年还参加了上海举办的杂技比赛演出。

▲1988年4月,银川市文化局副局长杨银花带领银川市杂技团赴加纳、贝宁等西非8国访问演出。

▲1988~1990年,银川市杂技团先后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和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北区预选赛演出,表演的节目有《水流星》、《倒立技巧》、《转碟》、《中幡》、《扛梯》、《蹬板凳》等。

▲1991年5月,银川市杂技团的《水流星》、《倒立技巧》、《转碟》等节目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

▲1992年3月,银川市杂技团赴香港海洋公园进行3个月演出。

▲1993年3月,受文化部委派,银川市杂技团与宁夏歌舞团组成中国艺术团,出访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三国,演出12场。

▲1993年,银川市杂技团的《双钻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获二等奖。

▲1994年,银川市杂技团的《柔术滚杯》参加了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演出。

▲1995年9月,银川市杂技团与来银访问的蒙古国家马戏团同台演出。

▲1995年3月,银川市杂技团学员队赴广州、茂名、深圳等地进行为期4个月巡回演出。

   1995年9月,银川市杂技团的《五人钻桶》等节目,参加在沈阳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

▲1996年11月,银川市杂技团赴湖南长沙等地进行为期两个月演出。

▲1997年3~5月,银川市杂技团赴上海大世界进行为期3个月演出。

▲1999年5月,银川市杂技团赴蒙古国访问演出。

▲1999年8月,银川市杂技团创排的大型杂技节目《奔向明天》,参加了自治区城市运动会闭幕式演出。

▲2001年9~10月,受文化部委派,银川市文化局党委书记高杨率银川市杂技团赴白俄罗斯、萨尔瓦多、阿塞拜疆等国访问演出。

▲2002年10月,银川市杂技团赴美国商演7个月

▲2002年12月,银川市杂技团赴上海大世界进行为期3个月商演。

▲2004年6月,“金狮奖”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西北大区预选赛颁奖大会在银川举行。银川市杂技团的《太阳神之子·转动地圈》等8个节目参加比赛,《太阳神之子·转动地圈》获金奖。

▲2004年春节,银川市文广局副局长李世锋,银川市杂技团团长姚新宁应邀率团赴新西兰奥克兰市访问演出9场。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观看演出,并与演员合影。

8月,银川市杂技团节目《三人顶碗》随宁夏代表团赴挪威参加“中国宁夏文化宣传周”演出。

▲2005年1月,市杂技团赴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希腊等国进行为期一年商业演出。

▲2005年5月,银川市杂技团、自治区京剧团合作创排的京剧《新闹龙宫》在宁夏人民会堂演出。

▲2005年12月,银川市杂技团与宁夏京剧团创排的京剧《新闹龙宫》赴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

▲2006年春节,应新西兰奥克兰市华人社团邀请,银川市杂技团赴新西兰进行春节慰问演出。

5月,银川市杂技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演出半年。

11月,应日本长崎兰井株市民间社团邀请,银川市杂技团赴日本长崎县进行为期半年演出。

▲2007年2月,应新西兰华人社团邀请,银川市杂技团赴新西兰奥克兰市进行春节慰问演出。

▲2008年2月,银川市杂技团赴马来西亚演出。

▲2009年4月,银川市杂技团赴日本长崎、九州、鹿儿岛等地演出。

▲2010年春节,银川市杂技团一行36人赴台湾高雄进行为期1个月的春节文化交流演出,共演出36场。

3月,应南非太阳集团有限公司邀请,市杂技团赴约翰内斯堡与莫斯科大马戏团联合为世界杯足球赛造势宣传演出。

▲2010年1月,银川市杂技团春节前在西塔戏园举行赴台湾杂技专场演出16场。

▲2011年10月,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一行11人赴美国进行为期11个月商业演出。

   同年11月,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一行14人赴日本进行为期6个月商业演出。

▲2012年6月,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创排杂技剧《小红帽》在银川西塔戏院上演。

▲2013年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面向全区招收6—12岁学员40名。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57号信通大厦23.26.27层

邮编:750011     电子邮箱:nxwl0951@126.com

技术支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3 严禁拷贝

 

宁ICP备13001250号